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5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并指出五四运动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2-04-25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   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汉唐法律儒家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2023-03-27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2023届高三高考质检卷(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有也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发动百日维新,也不可能挽救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

——摘编自陈铁健《1911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理由。
2022-02-0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第八中学、168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政权。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建议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19241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教授部和教练部(后合并为教育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练。一批苏俄专家直接参与军校的筹建和顾问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军校规定所有员生均需加入国民党,学员必须同时受军纪和党纪的约束。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埔军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埔军校建立的意义。
2022-01-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冬季联赛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是当时的教育宗旨。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驱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五四时期,随着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清末兴女学以来,女子教育在教育机构中与男子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双轨学制),除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外,大学不允许女子进入学习。1919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率先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收女生。19202月,经过考试北京大学录取了9名女生,邓春兰就是其中之一。大学开禁女学促进了中学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广东省中等学校、北京高师附中、长沙第一师范招收了女生,标志着中学男女同校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

——摘编自贾仟军《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的表现及其意义。
2022-03-23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皖优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我们的组织,并努 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 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摘编自蔡铭泽《论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策略》

材料二 1941年,正当中国叛卖者们宣布解散新四军,中国人民起来制止内战危机的时候,蒋介石在一次演说中说:将来绝不会有“剿共”战争,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讨伐叛逆的战争。1941 年,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的决议上,又给中共安上了 “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八字由头。中 国人民现在就要牢牢地记着,不知哪一天的早晨,蒋介石会下令讨伐所谓“叛逆”的,那时的 罪状就是“背叛民国”,就是“破坏抗战”,就是“如汪精卫之流之所为“。中国人民决不要忘 记,当蒋介石声言不打内战的时候,他已经派遣了七十七万五千人的军队,这些军队正在专 门包围或攻打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的人民游击队。

——摘编自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1944年10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三大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初蒋介石政府对待时局的态度,并简析毛泽东发表这篇评论的目的。
2021-03-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概况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年龄结构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
教育结构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
职业结构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节选)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5—192312月)

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一、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三、A

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B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华盛顿会议

二、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退滞

四、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五、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六、C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19277月)

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7—19458月)

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一、日本使华策略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二、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三、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国共摩擦的激化

四、D

五、汪伪政权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六、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


材料中有ABCD四处空白,需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和所学知识,任选一处空白,自拟合适的标题,并简述自拟标题下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理由。(要求:主要内容和自拟标题历史时限相符,史实准确,理由论述符合逻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