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变革中的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
2020-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
(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
(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
2020-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3 .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传》


问题
(1)对照二人的对话时间,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变革时期?
(2)比较上述两段对话,概括二人对于对方国家发展的认识。
(3)你如何理解两人的对话?
2020-04-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0-03-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5 . 【文明的碰撞】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促使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各举一例说明。
(2)日本“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你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
2020-03-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


问题
(1)上述诗歌中的“沙皇法令”由谁在何时发布?
(2)“农奴制”废除应给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作者认为改革后人民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
(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改革作简要评价。
2020-02-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问题:(1)当时的欧洲文明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请以代表性国家的具体史实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加以说明。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福泽谕吉怎样评价欧洲文明?
(3)19世纪的日本是如何实施福泽谕吉的思想的?请以史实说明。
2020-02-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8 . 改革与历史发展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改革的方式和作用。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020-02-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9 . 老兵的“自白”

二战后,当被问及“希特勒做恶到如此程度,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就不抵抗呢?”时,当时的德国老兵回答:“为什么抵抗?因为失去自由?因为建立了集中营?还是因为政府和犹太人过不去?都不会的。你看,直至‘二战’,德国的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老百姓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是纯物质的,去追求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对不起,德国更相信强人。希特勒从上台到发动战争,一共准备了6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经济大翻身,‘一战’失去的主权被一个一个地夺回来了……。何况德国历来就有爱打架的传统。”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问题
(1)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扩展的?
(2)老兵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他们这一代人纵容“希特勒做恶”的?怎样看待其史料价值?
(3)导致“德国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二战后,为消弭“德国爱打架的传统”国际社会采取了怎样措施?有何影响?
2020-0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
(1)材料一反映日本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三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
(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020-02-1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