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他阐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摘编自《战后国际关系:杜鲁门主义》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标志                                           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乔的笑”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上,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提炼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今世界形势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2020-02-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二战后,美国政府实行的海外图书项目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1948年,《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明确授予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图书交换的法律地位。1954年成立的总统国际事务紧急基金,主要用于海外图书出口与宣传项目,国务院、商务部和私人单位、慈善机构、图书馆协会、出版商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逐渐成为项目的主要实践者。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改组后的美国新闻署将美国海外宣传推到新的高峰。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行严格的海外调查与评估。仅1952年,美国驻外大使就发回了71份海外图书活动调查报告。遍布世界各地的200多个美国新闻署图书馆、信息中心和阅览室储藏着为心理战和冷战宣传服务的大量图书,扮演着向当地民众展示美国思想和文化的窗口的角色

——摘编自常贝贝《冷战初期美国的心理战与海外图书项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海外图书项目实施的特点及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2020-08-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西欧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经济关系。二战最突出的后果之一就是西欧实力的削弱和美国霸权的确立。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而在当时两种社会制度严重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唯一能够依靠的是美国。而美国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也必然要援助西欧。美国通过经济扶植达到控制并利用西欧从经济上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结果使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严重对峙的局面。

材料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欧美之间的经济矛盾不断发生,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对付美国,欧共体一方面严格控制美国农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以低价抢占美国市场。90年代末,欧元诞生使欧美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欧盟单一货币的实施,使欧元对世界投 资者、企业和贸易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有利于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一贯 用美元结算的局面,最终削弱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

——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美欧经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美欧经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摘编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且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1972年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中的讲话

材料三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摘编自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当时外交政策的核心,简析该政策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军试图把法国的一个著名要塞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变成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法军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摘自人教版选修3教材

材料二   二战期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二战结束后,戴高乐重新执政。在美欧关系中,他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把法德关系的改善看作是西欧联合的基础和核心。主张建立一个各成员国保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邦联式的欧洲,而反对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欧洲。戴高乐尖锐地批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认为它威胁着法国的主权。

——摘编自《大学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战役的名称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为“向美国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提出的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之后欧洲联合的过程并没有按照戴高乐的设想进行。
2020-07-2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二战后的“冷战”和“冷战思维”影响至深。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全面推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超级大国——或通过领土扩张,或通过极大的经济繁荣和工业实力寻求世界霸权。每一个超级大国都希望通过建立联盟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更多地带有自利的色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理应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而成为历史的垃圾。但是,美国却逆时代潮流而涌动,打着“人权”“人道”的幌子,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从其追求的目标来看,实质上与冷战思维一脉相承。这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摘编自雷思海《摒弃冷战思维,树立新的安全观》

材料四   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走不通,不能身在二十一世纪,而脑袋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不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为保卫自己的安全”建立的“联盟”名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冷战时期美苏安全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挑战“两极”的世界新兴力量。(举2例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性事件。据材料三概括在冷战思维下美国追求的目标”。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20-02-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持续了6年之久,苏联卫国战争持续了4年之久,中国抗日战争则持续长达14年之久。二战后,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日的的有限性和作战效率的成倍增长,以及国际政治制约作用的增强,促使战争的节奏加快,战争的进程缩短,战争的坚决性、速决性更加突出。战争一旦开始,就将大量、集中地使用高技术兵器,不间断地实施全方位全纵深的猛烈突击,力求一举打垮或瘫痪对方,使其丧失组织有效抵抗的机会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实现战役目标也不一定需要若干次战斗的积累,一场战争可能就是一次战役甚至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如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仅100个小时。但由于战争复杂程度的提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准备时间也相对延长。

——摘编自张海麟、彭训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待点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毫无疑问,英国公投脱欧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德国总理默克尔带头表示支持“多速欧洲”方案,法国总统、西班牙首相、意大利总理均表态,将一如既往充当欧洲一体化的捍卫者。以小步稳健的方式,增强欧盟凝聚力,提高欧盟公民认同感,防止欧盟走向分裂。

——摘编自张敏《欧洲一体化面临艰难抉择,未来或有5种可能》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不是苏联入侵西欧的直接威胁。当时的问题在于:西欧疮痍满目,工厂寂然无烟,铁路网七零八落,农村田园荒芜;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掀起罢工运动,随后在5、6月间又发展为遍及各行各业的全国性罢工运动。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6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据《历史》必修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初期西欧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在经济上采取的主要举措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对照材料一,指出70年代美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从西欧的角度概括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10 . 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材料二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
2019-11-01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选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