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警告西方:“谁如果破坏和平,或者越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境,谁就得自己承担这种行为的全部后果。”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不甘示弱,强调柏林已成为“西方勇气和意志的试金石”,不能也绝不允许苏联通过武力为所欲为此时,民主德国民众大批涌向西柏林,局势愈发紧张。8月13日,华约缔约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指责西方制造紧张局势,建议东德当局立即堵塞西柏林边界(西柏林全境皆由东德领土包围)。当天晚上,民主德国政府秘密沿分界线,筑起高达3.6米的水泥墙。此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外界直呼为“柏林墙”。

材料二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批又一批东德人千方百计争相穿越柏林墙。1963年,肯尼迪总统来到西柏林,发表《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说,为逃往西方的东德人加油打气1987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西柏林勃兰登堡门,发表《推倒这座》的著名演讲,公开呼吁苏联领导人拆掉柏林墙。他称苏联为“邪恶帝国”,力主启动“星球大战”。1989年,风从西方来,东欧剧变爆发:罗马尼亚用了10个小时,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东德10个星期柏林瑜倒塌(1989年)后的次年,东西德实现统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飞《柏林墙: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丑陋伤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林墙倒塌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柏林墙修筑和倒塌反映的本质问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阿富汗独立。苏联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断对阿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的代理人。70年代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反政府运动也使政权岌岌可危。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武力铲除反苏的阿明势力。苏联的入侵引起当地伊斯兰势力的强烈反对,反苏运动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对苏联行为做出激烈反应,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汗反苏势力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并对和谈持消极态度。1988年4月各方签署日内瓦停战协议,意图结束阿富汗战乱。苏联撤军后,美苏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宗教激进势力逐渐蔓延。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2020-07-3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冷战是二战后近半个世纪里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其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是战后头号强国,苏联是战后头等强国,它们的一个共识是:在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美苏直接交战。但彼此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冷战的根本起因……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遏制苏联的政策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杨捷《冷战九讲》

材料二   冷战后的世界并不是美国领导下的单极的世界。在冷战的过程中,美国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削弱,实力的下降使美国再也不能够担负起领导西方世界的重任,就更不用说领导全世界走向21世纪了。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美国之外的其他的力量中心正在崛起,这是不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陈开仁《冷战——实力与谋略的较量》

材料三   冷战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各国应该致力于国内事务,努力解决好国内问题。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冷战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冷战后的世界并不是美国领导下的单极的世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其他的力量中心”。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冷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东方”“西方”的划分,前者更多地指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后者更多地指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但这只是一种直观的色彩辨认。如果改换一下视角,将麦金德的大陆枢纽地带和斯皮克曼的海洋边缘地带理论合二为一,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及其战略力量就会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这有助于理解后面将要开展的对战后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变化规律的分析。

——摘编自张文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


根据材料,试就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0-07-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长电报”,标志着美国外交战略由“罗斯福世界蓝图”开始转向杜鲁门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4月,罗斯福逐渐形成对战后世界的设想。他预言苏联将成为战后欧亚大陆唯一军事强国,英国仍不失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通过继续合作,将苏、英纳入美国世界蓝图。组建单一的、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组织,防止苏、英利用区域组织构建各自的势力范围。为了世界安全,应由美、英、苏、中等大国承担“世界警察”任务,通过“大国一致”原则,使得大国对付小国,同时由美国充当苏、英之间的“仲裁者”。1944年7月,他还设计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投资体系。

——摘编自肖月、朱立群主编《简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乔治·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成为苏联共产党独裁统治的“遮羞布”,所谓“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环境”,成为苏联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的借口。苏联对于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就会退却,“如果美国掌握足够强大武力,并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武力。”与此同时,美国必须“洁净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软弱的地区”,一起对付苏联。“长电报”为杜鲁门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世界蓝图”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比较“长电报”与“罗斯福世界蓝图”的异同之处。
(3)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1946年前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这种变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补充相关史料?
2019-12-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伊始,起到新中国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 1953 年至 1955 年,周恩来又几经酝酿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一条既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又直接指导外交、外事部门制定对外政策、 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外交方针。

——摘编自张颖《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0-07-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分别组成以美国为盟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盟主的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长期冷战对峙。60年代,为了进一步控制东欧国家,并向西欧渗透,苏联倡议召开欧洲国家会议,讨论欧洲安全和合作问题,但不许美国参加,遭美国坚决反对。70年代初,联邦德国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先后签订一系列条约;苏、美、法四国签署《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苏、美签订《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1975年7月30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在赫尔辛基举行,与会国签署了《最后文件》。其中特别提到“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双方还探讨了经济、科学技术和其它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最后文件》墨迹未干,苏联就在欧洲和其他地区采采取许多攻势行动,美国极力保护其既得利益,双方争夺不断加剧,欧安会的协议随之黯然失色。1995年1月1日,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摘编自魏宁《苏联外交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3-197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的互动几乎无处不在。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有学者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国内媒体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视野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快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建议。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第55页

材料二   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三天后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他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戴高乐言论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试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10 . 二战结束后,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从战争的灾难中走出,就被另一种形式的“战争”裹胁了近半个世纪,这留给了人们深刻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苏美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了尖锐分歧。1946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出应该使德国变成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演说,声言现在是德国人拥有自己的政府的时候了。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但很多学者却认为,这个胜利是美国捡来的意外大奖。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长期维持,世界的多元化进程将加速前进,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

——摘自王鼎杰《战略视野下的“美国衰落论”》

材料三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尖锐分歧的根本原因及后果,并以史实说明美苏又是如何对待朝鲜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外大奖”的事件名称及“美国的霸权注定是短暂的”主要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并由此谈谈冷战对世人的启示。
2020-04-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