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防务问题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1954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地区集团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并强调这种地区集团的威慑性质以及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日内瓦会议结束后,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1954年9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八个国家在马尼拉召开会议,签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参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缔约各方对该组织的成立都表示满意,英国认为该组织可以保卫马来亚和香港,澳大利亚认为美国第一次承担了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对于巴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来说,虽然在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风险,但它们有望因此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该组织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该组织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衰亡。

——摘编自刘雄《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影响。
2 .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制造紧张气氛,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它们在欧洲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冷战”;在亚洲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施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国的政策也已日益破产。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国在世界各地制造紧张局势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背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欧与美国结盟,建立了“美主欧从”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德、法、英三国新生代领导人都较为务实,主张逐步淡化欧美联盟,建立后大西洋主义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正如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曾强调的,欧美“不再是反对某种东西的伙伴,而是支持某种东西的伙伴”。无论如何,欧盟奉行对外“多边主义”战略表明,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盟不愿像过去那样做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美既合作又竞争。

——摘编自申义怀《浅析欧盟对外“多边主义”战略》

材料二 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世界力量结构显著失衡,短期内不存在根本改变这一状态的可能。作为现存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悖逆时代潮流行事,竭力扩大北约组织和日美安保条约的作用范围,试图通过强化军事集团和推行积极的对外干预政策等手段,巩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美国正在企图建立自己对世界的单极统治。美国的这种做法将会从反面推动多极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单极化势力与多极化潮流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当今国际形势另一个突出特点。

——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特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此特征所带来的主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二战中唯一未遭战火破坏的交战国﹣﹣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1939~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两倍。二战后初期,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2以上,出口贸易占1/3,黄金储备占3/4,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且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一度垄断了原子弹……与二战前1937年相比,二战后初期的整个西欧工业产量仅为其70%,农业产量为其63%,而且仅存的工业又大多被纳入战争轨道,要顺利实现“军转民”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在政治上,西欧各国也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各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对现有政权越来越失去信心。正是基于美国与西欧当时的现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即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傅华丽《剖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美欧联盟的政治基础严重动摇,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美欧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1991年5月19日,德国总理科尔在访问美国时表示:统一的德国将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希望美国消除对德国的疑虑。1992年,当乌拉圭回合谈判和欧盟农产品补贴陷入僵局时,科尔从中斡旋,促成妥协,同时科尔呼吁美国停止削减在欧洲的驻军,英国也做出了行动。199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美国,英国女王在国会发表讲演,强调英美之间传统的纽带关系。

——摘编自张文杰《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 . 二战后,国际关系经过分化组合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节选)……第十九章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十章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第二十一章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第二十二章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第二十三章亚洲冷战与万隆会议第二十四章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第二十五章苏伊士运河事件第二十六章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十七章古巴导弹危机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二十九章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

第三十章不结盟运动

第三十一章20世纪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第三十二章中东“六五”战争和“十月战争”

第三十三章中美关系的改善和越南战争的结束

第三十四章苏联入侵阿富汗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第三十五章中导谈判和中导条约

第三十六章德国的重新统一……

——摘编自张培义、周兴春著《现代国际关系专题史》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结合上述书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对现代国际关系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你的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意识到两次大战之间的经济混乱曾将世界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早在1944年就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重组经济。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将军提出为期四年的集体援助,从而帮助欧洲走出困境。西方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也就是选择了自由经济作为重建的基础。1948年4月,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西欧6国共同体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加入,1983年,共同体首脑会议表示:在外交政策上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并通过《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告》,表示要继续为建立一个“欧洲联盟”而努力。1986年,共同体增至12国,拥有260万千方公里土地和3亿以上人口.1986年,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的1/4,几乎与美国相等,大大超过苏联和日本。其对外贸易也占世界总贸易的40%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实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并指出194年美国为在全球范围内重组经济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联合体现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020-08-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

材料三   冷战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冷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2020-08-0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 “世界末日钟”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世界末日钟”已经历了几十次调整。下表是其中五次调整。


——摘编自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1)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末日钟”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2020-07-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两国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材料三   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心,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1)指出图1中与德国疆域变化相关的条约名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重新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2020-07-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