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4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布了《修正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选派规程》。修正后的规程缩短了学习人员的学习时间,降低了选派学习人员的资格经历要求,同时规定了严格而明确的培训要求,培训文官要求高级化,录训人员委任工作要实际化。这些做法(     
A.扩大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局面B.适应了国民党维护战时统治的需要
C.强化了政府对国民的政治教育D.发挥了人才在对日舆论战中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拨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材料二“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1983,美国人事署长艾仑坎贝尔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2)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
(3)材料认为科举制的优点是什么?西方怎样克服选举之官的徇私舞弊的?
3 .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体现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D.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宋太祖)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端矣。”

——摘编自《宋史》

周进监管广东院试的时候,连试卷都还没有全部收齐,就把魏好古定为了秀才第20名。范进监管山东院试时,有人冒认为周进的学生,虽然其成绩很差,但范进也因周进是自己的恩师,而寻私放过了。

——摘自《儒林外史》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科举制的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中近代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对其作出合理解释。
2022-10-1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3年,朝廷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游学日本章程》,规定只要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土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以示奖劝之意。材料反映出( )
A.留学毕业生被列入选官的范畴B.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C.近代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D.留学成为时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
6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材料二   1855年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为标志,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拔取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的吏治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由此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时间,并分析英国文官制度让“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并对比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②指出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趋势和意义。
2022-10-11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据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     

第一试

第二试

第三试

第四试

考试内容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革命史

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文地理

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本身财政、本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

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口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及才识

A.重视道德品质B.深受传统考试内容影响
C.注重选拔实用型人才D.带有浓重阶级观念
8 . 自1933年4月至1936年年底,国民政府新任人员中有90%以上的简任官、88%以上的荐任 官、63%以上的委任官受过专科及以上的教育。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A.官员选拔有浓厚的党派性B.考试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公务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D.公务员考试是任官的唯一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西方思想
2022-10-03更新 | 622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这表明当时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2022-09-26更新 | 358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