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2022-11-16更新 | 425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2 . 1648 年的《威特伐利和约》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机利的方式,还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些规定(     
A.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兴起B.结束了世界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强化了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2022-11-10更新 | 404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4 .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反映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B.将宗教排除在国家治理之外
C.建立起了近代外交制度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5 .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法国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留下的豪言壮语,它反映了(     
A.百年战争的惨烈B.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C.民族意识的觉醒D.法国已经成为了民族国家
6 . 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国际法运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8 . 材料一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植根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原因,更是有着20世纪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西、葡、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他们为大规模的航海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与民族主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2022-08-2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9 .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A.欧洲民族国家正式形成B.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C.民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D.政府推动语言的书面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思想的淡漠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传统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的必然表现,也是梁启超和20世纪初期的先进分子们在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我国幅员寥廓,交通不便,国家统一之观念,本已未能深入人心”,加上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摧残,以致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出现“人民与国家休戚漠不相关”的悲哀。

——摘编自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

材料二   从最初的1314世纪近百年的积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内部的工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离出来……于是一场以文化思想,艺术领域的改革——文艺复兴,便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涨时期。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次高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家思想的淡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