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宋日海上贸易交易的物品种类繁多,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有丝绸、铜钱、书籍、药材等。宋朝商船频繁往返于中日两国间,将搭乘船只的中国商人、僧侣、工匠、医者等送入日本,更有部分人士选择定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安时代的权臣平清盛掌权时期,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亲自会见宋商,整饬濑户内海航路,使宋日贸易中心由博多移至京都,而宋日贸易也成为了其内政外交的基石。

——摘编自邵艳平《宋日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商贸舰队,满载丝绸锦缎、四书五经、名家绘画、茶叶、瓷器、纸张等中国物产,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郑和下西洋体现明王朝“四海一家广示无外”的中华人文情怀与“和顺万邦""共事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023-07-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菲律宾成为美国文化东渐的首冲之地,美国人在菲开展棒球、田径、足球等运动。与此同时,日本迅速崛起并在文化上发生深刻改变,西方体育在日本快速地流行起来。而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政治变革,为强种强国,黄兴、秋瑾等人大力推崇西方体育。20世纪初,中、菲、日三国出现了本国范围的大型体育运动会。美国人布朗主动联络三国要员,希望举行远东运动会,美国政府希望借此拉近东亚与美国的距离。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19132月,三国在菲律宾举行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设了8个项目,这是近代东亚地区第一个国际体育比赛。运动会共举办了10届,但在1934年后停止举办。远东运动会对东亚发展和体育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王妍《远东达动会与近代东亚社会的发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远东运动会参加三国体有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远东运动会创办和停办的原因。
2023-11-11更新 | 13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时间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而弥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可见他注重的是现实和活着的人本身,并不注重死后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同时,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的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当下我们进行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上述两大内涵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吕文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两大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大内涵”的当代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以来,内地汉民族大规模移民实边,导致云南人口增长迅猛,对棉花、棉布、棉纱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民间资本借此大量涌入云南,进而催生众多商帮从事棉花、珠宝、玉石、生丝、茶叶的贩运。至晚清时期,活跃于云南大理市场的商帮、商人、商贩把外国来的洋货贩卖至内地,而且还收集、出售土货。各路商帮还把英、法等国需要的黄金、白银、黄丝、大锡、鸽、石磺等工业原料及山货药材、土特产品等主要运往缅甸、印度等地,尤其是腾冲商帮,其以贩运洋货、提供原料为主要业务,年出口黄丝迭30万斤。但英国于1886年把缅甸变为其殖民地以后,原来互通有无的商道,成为英国向西南地区倾销商品的通道。原来滇盐入缅,现在是缅盐反倾销于云南,输入云南的棉织品大量增加,输缅的中国土特产品呈现下降趋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主要对外商道被封锁,这反而给云南贸易带来了机遇,滇西成为进口棉花、棉纱转运的枢纽,进口棉纱、棉花量竞大幅度增加,出口生丝量竟亦有增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川滇桂各省商家鉴于海上运输棉纱的困难局面,乃转向缅甸,经云南陆路转运。云南腾越海关货检棉纱由1938年的18924担猛增至41022担,棉花由12472担增至15750担。进口货检总值由上年的国币200万元增至380万元。

——摘编自吴臣辉、周伦《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商贸经济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至民国时期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至民国时期影响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送给明万历皇帝的礼物——《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材料二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中国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以此为基础绘制成《坤舆万国全图》。即使如此,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众"。当利玛窦、李之藻、徐光启等人过世后,世界地理知识很快被人所遗忘。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英吉利国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

——摘编自王艳娟《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坤舆万国全图》在鸦片战争前不受重视的原因,并谈谈你的启示。
2022-01-24更新 | 53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玉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材料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得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西学东渐的主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黄炎培、张謇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社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该校《设立之旨趣》曰:“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致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根本解决,惟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故特设此职业学校。”该校之办学主旨在于“一方面在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受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预备;一方面在辅助各种实业,以增进其生产能力。”……据统计,仅1929年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人员就组织进行了各种职业谈话1521人次。与此同时,职教社还与南京、重庆等地青年会联合设立职业指导所,在当地展开了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

——摘编自吴国荣《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多个救济机构中都有涉及职业培训,并在联邦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更好更快地获得工作,有尊严体面地拿到薪水。国会也看到了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经济优势,因此对《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的通过最终给予了认可。……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课程在时间更既具有灵活性,通过开设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职业培训课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受学校场地和设施所限,实践性的训练较弱。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国大萧条时期与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2022-07-18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