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2023-10-01更新 | 727次组卷 | 4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天津英华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朝洪武年间,在地方设三司,三司之一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其为一省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督抚,督抚位高于布政使;到清朝,布政使仅为督抚僚属,专管一省财政和民政。这说明明清时期(       
A.地方行政权日益缩水B.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改革已无章可循D.中央随意干预地方政务
3 . 《明史•职官志》中提道:“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即或停遣。”这说明“巡抚”初设时属于(  )
A.地方性军政长官B.临时性差使官员
C.德高望重的将领D.以位卑权重的御史
4 . 西汉诸侯国“相”的秩级统计
时期秩级(官员职位等级与俸禄待遇)
高祖时期天子之相与诸侯之相都可称“相国”
惠帝时期只有天子之相可称“相国”,诸侯之相只能称“丞相”
景帝时期诸侯之相下降到九卿之列,秩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
武帝及以后诸侯之相逐步与郡守同秩,降为二千石,位在郡守之后
表中诸侯国“相”的秩级变化反映出当时(       
A.丞相制度渐趋消亡B.行政层级愈发细密C.察举制度得到完善D.大一统国家逐步巩固
5 . 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       
A.限制了皇权高度集中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强化了官僚贵族特权D.加强了六部的行政权力
2023-09-08更新 | 397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教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秦汉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2023-08-30更新 | 204次组卷 | 48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宋经济发展迅速。宋真宗多次打听国库虚实,参知政事李沆却不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他还经常上报各地水旱灾情,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表明北宋(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文官的社会地位突出
C.皇权受到一定限制D.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8 . 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2023-08-29更新 | 1083次组卷 | 24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政治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好,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断不至有权臣。”明清两朝臣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A.清朝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B.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军机处的设置削弱了内阁职权D.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10 . 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2023-07-30更新 | 565次组卷 | 26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