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2 道试题
1 . 丁忧源于汉代,是古代官员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清会典》记载“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等忌日另给假日。这一调整(     
A.出于加强专制的需求B.贯彻施行德治的理念
C.拘泥于传统的顽固性D.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
2 . 有日本学者提出:“官僚制度的发达和完备以及文字的统一,使文书行政在中国古代成为可能。”而《后汉书·刘陶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文书行政(     
A.在基层的执行颇为严格B.促进了汉字的普及推广
C.推动了邮传系统的建设D.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2024-05-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A.元朝的行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周的分封制D.清朝的理藩院
5 . 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郡一县
汉朝州一郡(国)一县
唐朝道一州一县
宋朝道(路)一府、州、军、监一县
元朝行省一路、府一州一县
明朝省一府一州一县
清朝省一府、直隶州一县、散州
A.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B.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
C.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D.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
2024-05-11更新 | 32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地方行政C.削减州府权力D.改革文官体制
7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魏、晋以来,其任尤重,执宰相之职。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

——改编自《唐六典·尚书都省》

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尚书令从中朝走向外朝的历程。
2024-05-09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力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9 . 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结果出现门阀专权局面;唐朝在边境重地设军镇,结果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以上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不能单纯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制度设立之初就存在明显弊端
C.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D.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024-05-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

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