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
②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③①④②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①②③④
2 .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材料表明
A.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初步奠定基础
B.我国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重新树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3 . 2019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简称《条例》)发布。条例》规定,有关部门要明确食品安全全程追湖基本要求,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湖体系。据此可知
A.中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其突出B.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
C.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得到显著提高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4 .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它体现了
A.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公民人身权利得到保障
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立D.与国际实现接轨的趋势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果……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伴随着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迎来又一个春天。

——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律疏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1979-2010年中国法治建设的相关成就。
6 . 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
A.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C.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7 . 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道德从属于法律B.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法律从属于道德D.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2022-01-11更新 | 306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新中国1954年宪法目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
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序言
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B.传承了建国初期的全部制度
C.首次认可国家权力源于人民D.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最新理念
9 . 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经历了四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第一阶段新增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环境保护法等;90年代的第二阶段新增了一批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而到了2010年至今第四阶段我国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新特点。这反映了我国
A.立法理念不断更新B.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C.法制建设亟待完善D.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2022-01-03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