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B.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2024-02-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
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281次组卷 | 3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种现象(       
A.反映出官民矛盾有所缓和B.表明政府执法权力受到人民限制
C.使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障D.利于国家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7 . 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A.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8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彰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者共同之处是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C.夯实了以法治国的基础D.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2-03-22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自1978年宪法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年宪法修正案从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调整。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新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A.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B.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D.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10 . 下表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
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
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
C.开始重视本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
D.普法知识对于建设法治中的必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