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史里有“存留养亲”制度。《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管,留养其亲。”《唐律疏议·名例》中犯死罪非十恶条称为“权留养亲”,规定犯流罪而祖父母、父母老(年八十),家无期亲成丁者,权留养亲;但如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仍执行流刑。宋、明、清律还定死罪犯亲老疾应侍者须上请,但十恶之罪除外。

——摘编自刘晓丛《中国法律的刑罚对人们心灵的教化作用》等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纂成《大清民律草案》,这是“我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由于清政府的垮台,此草策也就丧失了变成正式民法典的机会。1925-1926年,北洋政府编纂的《民国民律草案》参照传统大陆法系,按照“以物为本”的原则,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共5编。草案完成时,发生北京政变,国会被解散,无法继续审议通过。

2021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立法精神上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了人格权和侵权责任两编,在总则编中设专节,专门规定监护制度,内容涉及监护人义务与职责、监护种类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民法典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民法典编纂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存留养亲”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清末民初的民法典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法制史演变的启示。
2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426次组卷 | 34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4 .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这一方针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是在
A.1982年B.1997年C.1999年D.2010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2021-04-21更新 | 1214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6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7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0-11-11更新 | 346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2020-10-06更新 | 3348次组卷 | 6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加紧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2020-08-05更新 | 510次组卷 | 73卷引用: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