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

土山湾,位于今徐家汇南端。1864年,上海耶稣会外国传教士在此购入土地,建立土山湾孤儿院,随后又在此创办了土山湾孤儿工艺局、印书馆、木工部等等,作为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其中走出了众多近代工艺美术大家。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1864年,耶稣会传教士能在上海购地建屋,与以下哪些不平等条约直接相关?(     )(双选)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材料一:1891年,有时人咏土山湾孤儿院道:“世忍溺婴孩,收恤加栽培。幼哺兼教读,度量何恢恢。嗷嘈文字认,嬉笑饱暖该。”

材料二:1917年,土山湾工艺局内设图画、印刷、木工、金工等科目,待院中孤儿年龄稍长,即遣人教其绘制水彩、油画;并备有电气车间,传授印刷、抛光、家具制作技术并对外售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土山湾孤儿院的救济方式。

材料三:针对社会救济这一问题,儒家典籍《礼记》认为应做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清朝为例,各地皆设育婴堂,其开支主要源自于士绅捐助和政府税收拨款,机制时有存废。而在土山湾,孤儿在18岁前其工作所得收入80%归院方所有,用以维持院务开支。成人后,收入只向院方上交20%作为培训经费,亦可自寻出路谋生。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与西方在对孤儿救济的经济来源上有怎样的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材料四:1906年,慈善家王一亭提出“恤孤之道,非特给以衣食,使毋冻饿而已,更宜浚其智识”。1943年民国政府颁布《社会救济法》,规定“育幼所应按留养儿童之年龄,设置相当班次,授予相当教育,并为技能上之训练,或送就近相当学校免费肄业”。

4.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视角,说说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孤儿救济理念的调整过程?
2023-04-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