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序号材料内容材料   出处
1凶荒之民,枵腹以待哺,如涸辙之鲋,望斗升水于旦夕,犹不足以救。而彼文书往复,动经数月半年,岂其所堪哉。《明经世文编》
2洪武中所籴郡县预备仓谷,岁歉则散,秋熟则还。数年来有司官吏与守仓之民,或假为己有,或私借与人,俱不还官,仓廒颓废。《明宣宗实录》
3右副都御史吴廷举,“奉命赈济,不急所先,乃重建衡山庙宇,费二千七百有奇,夫役、林木皆取于民……乃驱待毙之民为邀福媚神之举”,如此害民之臣只不过被调离而已。《明武宗实录》

——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材料二   晋冀鲁豫边区在19421943年间遭遇了全区性的旱灾。1942年爆发灾荒后,太行分局在做好必要的宣传动员工作后,便进行实地灾情调查工作,将灾民分成三等并据等级依次救助。为了减轻灾民的负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19431944两年中,给太行区减免公粮140500石。1943年秋冬,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运动并成立了各级生产委员会。政府还组织发展运输事业,向灾区调剂了大量粮食。数十万石的救济粮和每年1500万斤左右的山货通过崎岖的山路,运送到预定处所或被输送出口。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这次严重的灾荒。

——摘编自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救灾赈济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冀鲁豫边区战胜1942-1943年灾荒的原因。
2024-05-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秋七月庚辰,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千石。”这说明当时(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B.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C.两税法加重了人民负担D.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保障
2024-05-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多校联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000多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朝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朝(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2024-05-17更新 | 32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每次赈灾大都要经过报灾、勘灾、审户等很多手续环节,粮食运到了灾区后,按照户籍计口发票,灾民凭票领粮。……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中有许多专门出售粮食的市场,供应一些民众的口粮。……明清两朝,水稻更加发展,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许多帝王把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作为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每年春耕,都要亲自耕田一回,以示生产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摘编自王中亚《农村·农业·农民》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袁隆平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20179月又宣布一项剔除水稻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并指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关于粮食安全的方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6 . 朱子社仓是南宋朱熹所建,原名五夫社仓,位于福建武夷山五夫镇。对于朱子社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是民间储粮备荒的模式之一B.是政府重视官方储备的表现
C.主要服务于宗族内部的救助D.主要目的是积谷备仓平粮价
7 . 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将灾后“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宋刑统》中规定,主司应上报灾情却隐瞒或是妄言,则“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     
A.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B.法律严苛现象日渐加剧
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D.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建立
8 . 北宋的救助机构种类增多,设置较前代更为普遍。北宋初年,政府于开封设立东、西福田院,收容老幼、乞丐及残疾之人;此外,类似机构还有慈幼局(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太平惠民局(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等。北宋这些机构的设置(     
A.维护了封建纲常礼教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践行了儒家民本理念D.彻底解决了社会的危机
9 . 宋神宗时规定:“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这一规定(     
A.消除了尖锐的阶级矛盾B.体现优抚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
C.促进民间救助活动兴起D.表明社会救助呈现宗族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朝还多次授予年满70岁以上老人刺史、县令、县君等官职,并赐予物质,多次下诏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唐律疏议》按年龄对老人给予相应的刑律宽免。这可以说明唐朝(     
A.倡导尊卑等级观念B.传承尊老养老风尚
C.逐步完善尊老措施D.人口老化趋势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