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如表为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时间史料出处
春秋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管子·人国》
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吴自牧《梦粱录》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大明律》
A.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社会救济行为B.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大一统国家助推社会救济的发展D.古代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救济体系
2023-11-29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范仲淹曾在家乡吴县等地购得十余顷田地作为宗族共有的“义田”,以其所得周济族内贫困之家。此举获得朝廷嘉许,范氏义田的经营也持续了数百年。范氏义田兴起的实质是(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土地兼并的道德粉饰
C.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尝试D.宗族主导的基层救济
2023-10-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汉代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可以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且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由此可知汉代(       
A.尊儒尚法成为主流思想B.高龄老人享有社会特权
C.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D.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广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建立了备灾、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度。一是赈济粮食,即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进行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二是蠲免赋税,政府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主要有全面免除、部分免除以及延迟征收等形式;三是平粜与禁逼籴,即政府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灾区粮价,防止粮价暴涨,影响社会稳定;四是移民就食,包含转移灾民于粮食丰裕之地和转运粮食于灾区两种;五是民间救助等救灾制度,这是对政府统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政府也会对灾时捐献钱粮的官民予以官位的提升或者荣誉旌表,这种激励制度也使士绅阶层在组织地方防灾救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军《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始,就把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看待,对灾民,中央先后发出多份救灾指示文件,提出了“不许饿死人”的口号和“节约教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救灾方针。成立了专门进行救灾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救灾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救灾办法,形成了灾民找政府,下级找上级,全国找中央的独特的救灾格局,建立了救灾制度的基本框架。救灾工作向中央进行季报、年报,帮助外逃灾民回乡,对灾民减免税收。面对严峻的失业形势,中央提出以以工代赈为主,同时“采取生产自救、专业训练、帮助回乡生产及发放救济金”等方法,通过让失业者参加工程基础建设来获得劳务报酬的方式,取代直接用基金教助,旨在确立救济失业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积极的失业救助制度,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以作为执行救助工作的常驻机构。用法规的形式把失业教助的对象、办法、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加以明确,初步确立了现代中国的失业救助制度。

—摘编自张文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保障建设的成就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灾救灾制度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2023-06-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9年,新加坡潮州籍侨商募银支援山东省赈灾,清政府为新加坡天后庙颁“曙海祥云”匾额;1900年,黄河决口,南洋巨商张振勋回南洋募捐百万两白银用于赈灾,清政府为此赐其“急公好施”牌匾,竖于其故乡潮州大埔县。这反映出(     
A.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B.晚清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形成
C.华侨参与国内赈济凸显家国认同D.晚清政府及时调整闭关锁国政策
2023-05-19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黼”。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这表明唐宋以后的养老制度建设旨在
A.兼顾物质精神需要B.服务于高龄人口
C.强调以人为本理念D.突出宣传教化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永初年间,有官员上书提出以“徙置荆、扬孰郡”的方式进行赈灾,并调“扬州五郡租米”救助“济阴(今山东菏泽)、陈留(今河南开封)、下邳(今江苏徐州)”等地。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救济成为政府职能B.北方受灾频率高于南方
C.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D.民间救济体系开始出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由于田制不立,“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占田极少的自耕农户或沦为佃农,或涌入城市成为流民。北宋政府规定,农村占田20亩以下的五等户、城市家财50贯以下者为“贫下之民”,灾害的检视、赋税的免除到劳役的征发皆以此为准。除了传统的常平仓等救荒措施外,北宋先后出台济贫的法律,并设立福田院和居养院等机构,收养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新兴的富民阶层也在地方设立经常性的机构,赈济邻里、兴教助学等。但纵观整个北宋,民间救济的地位和效果都难以和政府相提并论。

——摘编自张文《论两宋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脉络》

材料二   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的英国(英格兰),贫困流浪人口逐年增加,其中一部分成为前工业时代的廉价劳动力,其余则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新教徒们认为贫穷是懒惰造成的,是可耻的;他们认定只有辛勤工作才能创作财富。1495年,英国颁布第一项关于贫困的法令,规定健壮的流浪穷人一旦被捕则须罚监禁数日,其间只供应水和面包,之后则强制遣返至出生地;如再次被捕则加重惩罚,甚至要遭受鞭刑;儿童流浪者必须充当学徒至成年。部分英国人文主义者则强调贫穷的社会因素,他们推动了英国议会济贫观念的转向。1572年,英国出台济贫法令,强调为健壮的流浪穷人提供工作;1598年,英国设立了贫民监督官办公处,负责征收济贫税和为健康的穷人提供工作。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济贫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政府对贫民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英济贫活动的启示。
9 . 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积谷备荒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C.民间借贷活跃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10 . 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     
A.坚持以人为本B.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法律体系完备D.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