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的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     
A.加强边疆治理B.增加财政收入C.强化中央集权D.防止地方割据
2024-05-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2 . 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     
A.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B.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
C.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D.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2024-05-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
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
2024-03-06更新 | 18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4 . 宋神宗时规定:“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这一规定(     
A.消除了尖锐的阶级矛盾B.体现优抚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
C.促进民间救助活动兴起D.表明社会救助呈现宗族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潘曾沂出生于清朝中期的苏州科宦世家,享有“天下第一大善人”的美誉。其慈善活动不仅包括创义庄、施衣馈药、建义塾、养灾民、凿义井等,而且他还撰有《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这说明古代中国的慈善(     
A.凝聚宗族力量以维护社会稳定B.政府倡导与民间自愿相结合
C.利于基层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D.扶危济困与劝善教化相统一
6 . 宋代实行诉灾制度,灾情发生后,受灾百姓可以向官府报灾,逐级上报核实,由朝廷制定赈济之策;官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诉灾文书,按违法处理;灾民除了要上报受灾的具体情况,还需提供详细个人信息,并承诺如有作假,自愿服罪。这些措施表明宋代(       
A.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实B.防灾制度体系的完善
C.政府管理职能的增强D.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
2023-09-15更新 | 330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安大旱,夏秋无收成,乡绅邹东廓携妻儿在乡间赈饥、建义仓,并上书监察御史魏谦吉,提出具体的赈济建议。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社会救济B.地方行政权被削弱
C.救济制度相对完善D.民间参与地方公益
2023-08-14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8 . 乾隆十六年徽州大灾,饥民待哺,歙县商人方祈宣“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榖至白金三千两”。乾隆二十年,”(苏)州人大饥且疫,死者枕藉于道,而郊野间尤甚。君(徽州商人汪士荣)大输金为助,得棺者以千计,即买地葬之,岁以为常”。这反映了(     
A.徽商“兼济天下”的胸怀B.商帮主导地方的公共事务
C.徽商逐名追利的投机心理D.清中期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2023-06-27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有种种社会福利与互助的措施,其中仓储制度历史最为悠久,其目的在于储粮备荒,汉代首创常平仓,隋代出现义仓。唐宋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社会愈加复杂,福利与互助措施也随之增加,南宋朱熹创设民间社仓而使三仓具备,沿用至清仍不衰。

南北朝以来,政府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对于生、老、病、死均有独立的福利机构,形成了一个广大的社会福利网,并为元明清所继承,而且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据材料,指出唐宋以来社会救济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说明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唐入宋,“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宋朝廷从仁政理念出发,突破了旧有“轻济贫重恤穷”的观念,形成了以贫困救济为主、医疗救济为辅的济贫制度。神宗时实行保甲法,对占田20亩以下的贫民免除服役。后又出台惠养乞丐法,“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注籍,人日给米豆共一升,小儿半之,三日一给。”两宋时期民间济贫恤穷活动也趋于活跃。以义庄为例,其始于北宋中期范仲淹,用以救济贫困族人。医疗机构方面,当以胜善寺药寮出现为最早。“凡郊野之民无有远迩,与道路之往来有疾病者”皆可得到免费治疗。

——摘编自孙竞《宋代的社会贫困线及其社会意义》等

材料二   中世纪英国乡村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许多上了年纪的贫穷佃农通过将持有地让与年轻家庭成员来保证晚年生活。集体耕作的公地制度也为贫困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补充来源。许多庄园都将在公地上拾穗作为穷人的权利,对拾取落穗之人的资格作出明确限制。13世纪开始,立遗嘱在乡村普及开来,留下一些虔心的遗赠是不可或缺的。最常见的形式是赠与一小笔现金,分发给出席葬礼的穷人。也有立遗嘱人规定利用遗赠资金产生的利润定期开展救济活动,这种救济行为往往持续较长时间。修道院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之一,利用稳定的资金来源,为穷人建立了收容所和慈善院,12161350年间总计修建达700余所。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济贫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世纪英国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救助方式。
(3)根据材料,分析中英两国贫民救助体系的共同之处。
2023-05-2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