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   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考向二   唐宋时期经济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
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表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国家干预
的减少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2019-07-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4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导致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唐朝政府虽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置赋、地两税以总之,以一其名,此外敛者,以枉法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材料二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广实行新的税法"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以及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体现的演革趋势。演革的趋势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0-12-30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地税与农田税,虽就税目性质而言有其一致性,但城市地价之远超乎农田,官府也就对其敷之以特别的税额。与此同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城市税制再议》

材料二   厘金为晚清时期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为清政府地方编练乡勇、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临时筹饷方法。此时五口通商已过十年,本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商业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厘金期初主要有两种:其一活厘,是抽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其二板厘,是抽坐商的交易税。厘金征收对象为本国商人,见货即征,不问巨细。各省自定税则,任意征收。

材料三   罗斯福要求国会降低低收入者的税率,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对于年收入为5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了1%,年收入6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6%,年收入350万以上的人税收增加7%。同时,还根据公司规模分等征收公司所得税,并有股息税,以防漏税。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税收体制与农村相比有何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厘金产生的主要原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厘金产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税收政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税收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税制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宋以后,国家的赋役制度开始明显变化,趋势是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将各种劳役也转向田亩,与田赋一并征收。推动这一变迁的重要经济背景是
A.租佃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地矛盾突出D.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
8 . 宋初,开始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雇值制度。由此可知,这会导致宋代
A.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官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D.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17-18高二下·湖南岳阳·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2丈,锦3两,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闻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材料二   1581年张居正改革,其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材料三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问,固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唐朝到清朝分别实行的赋税制度,并概括其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8-07-30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1月5日 《每日一题》 高考二轮复习-周末培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