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
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024-03-02更新 | 67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时期内容
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2022-11-10更新 | 272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对外贸易总额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021-12-11更新 | 247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明朝前期,朝廷通过严密的户籍管理对平民实施严格约束,以丁户为基本编制单位,不得随意迁徙和择业。明朝中叶以后,官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丁户的控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B.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6 . 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7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体禄发放形式的变化,说明的是(     
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变化
8 . 李剑农在《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中指出:“前此之贡纳,生于臣仆之身份关系,今之亩税,则生于保有土地收益之关系,即为后世地主对于国家纳田赋之始。”这一变化
A.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巨大变化
C.导致了春秋战国连年混战D.意味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0.32
进口洋货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丧失便利列强倾销商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