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日本独霸亚洲的野心急剧膨胀。8月制定“大东亚共荣圈”计划,9月,出兵北印度支那,与德意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矛头直指美国,日美关系处于崩溃边缘。1941年2月,罗斯福与日驻美大使会晤,“目的是想鼓励日本政府与美国会谈”;日美两国“在(1941)年初都做好了进行一轮谈判的准备以解决这场危机”。1941年4月,双方同意以《日美谅解方案》作为基础,日美谈判正式揭开序幕。5月,日本对谅解方案作了重要修改,修正案要求美国作出更大让步,对美国的要求和原则置之不理。7月2日,日本作出南进第一决策,24日日军出兵印支南部,同日罗斯福下令对日进行经济制裁,26日宣布对日实行全面禁运,29日,日美第一阶段的谈判宣告破产。

——摘编自张秋生《1941年的日美谈判与太平洋战争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1年日美谈判时的国际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美谈判破产的原因。
2 . 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协约国,英俄法三国一共招募了华工达30万人。这些华工从事着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甚至有不少华工被迫上战场,在战场上修理工事、运送弹药,在一战当中华工约有5万人死亡。对于华工出国参战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因为华工具有埋头苦干精神
B.中国得以收回某些主权提升国际地位
C.北洋政府直接派兵参加一战的结果
D.华工出国参战改变了一战战争性质
2022-12-28更新 | 1090次组卷 | 12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方式,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他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实行“贵族主义”的兴学政策。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

——摘编自谢维扬等《王国维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022-06-16更新 | 4513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238次组卷 | 2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帝王的奉老之举,是对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即位后养老抚恤的对象,除了高龄老者还包括“鳏寡孤独”之人。479年,“诏宫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也”。480年,诏会“京师耆老、赐锦彩、衣服、几杖、稻米、蜜、面,复家人不徭役”。487年,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失和、妻柔”。493年,孝文帝出巡车驾至肆州、并州,首次对庶民年长者赐爵。为此还逐渐明确了赐予爵号的等级与年龄。考虑到年老体弱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应出现了减免或减轻本人及子女的力役、刑罚等诏令。先秦两汉均有赐“几杖”以示殊荣之礼。496年,孝文帝诏京畿内年高老者赐予鸠杖。与汉化革新措施伴随的“奉老恤贫”之举,客观上使华夏文化礼仪得以流传至北方。

——摘编自王洁《践行与传承:北魏孝文帝之“奉老恤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奉老恤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奉老恤贫”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村公社是传统俄国的基层组织。农民不但依附于领主,还依附于公社。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公社保存下来并不断强化。与此前相比,公社有了正式的法律名称“村社”。领主对村社的管辖由国家对村社的管辖所代替,领主管理机构撤出,政府指派的米尔调解员进行监督。村社以上的乡在改革前由国家任命官吏,改革后则改为由各村社推选管理人员。由于赎买土地的契约不是同农户,而是同村社签订并以连环保方式缴纳的,改革后村社的经济职能实际上有所强化。同时由于地主割走大块土地,村社份地减少,随着农户分家现象增多,土地重分越益频繁,农民的份地也越来越零碎。村社强化造成的大锅饭现象严重阻碍了俄国农业的改良,但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才最终废除。

——摘编自金雁、秦晖《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61年村社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是罗素在冷战中的195579日于伦敦发表的一个宣言,爱因斯坦也位列其中。宣言对核武器带来的危险深表忧虑,并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宣言发出的第一个呼吁是针对各国科学家的。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全人类带来的危险,需要来自不同阵营的科学家保持客观中立,共同探讨对策。宣言发出的第二个呼吁是针对各国政府的。“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并且公开承认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宣言发表后,罗素将其副本分别送给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六国政府首脑,敦促各国政府放弃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倡导核裁军协议,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宣言提出的第三个呼吁。科学家们在促成裁军条约和军控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举行一系列会议,科学分析,客观探索,辩论停止和缓和军备竞赛的具体措施,在官方谈判之前首先在科学家之间达成一致,为官方谈判和政府级的官方协定铺平道路。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产生的影响。
2022-04-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5511日,何挺颖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何家湾村。在汉中联立中学上学期间,他组织学生会带头写白话文,发起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成为汉中著名的革命青年之一。1925年,何挺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社会实践,年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7月,何挺颖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北伐战争,成为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指导员,坚决与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势力斗争。19279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管理”,成为“三湾改编”的直接参与者,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28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红色武装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毛泽东、未德的领导下,何挺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战斗。他政治坚定,作战勇敢,指挥果断,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28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1月,湘赣敌军6个旅18个团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围剿”,何挺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打退敌人两轮进攻,不幸身负重伤。转移途中遭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

——摘编自学习强国网络平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挺颖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挺颖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2022-04-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