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前往新加坡经商。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应孙中山之约,汇去五万元。1912-1920年间,陈嘉庚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37年,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时间里,共计捐款约15亿元。1940年,陈嘉庚亲自组织并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祖国抗战军民,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政治选择。抗战胜利后,陈嘉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9年,陈嘉庚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摘编自方式光《“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是怎样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嘉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精神”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B.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极高
C.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D.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贡举,多承唐五代旧制,取士科目主要有进士、诸科。进士主要试诗赋,兼试论、策,诸科则主要试帖经、墨义。从北宋建国到王安石变法之前,虽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而对于贡举科目、考试内容却因循守旧。熙宁二年,王安石擢为参知政事,进行贡举改革,主张经术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通经为了致用,于是罢明经、诸科,以进士一科取士,断然罢诗赋,专以论策试进士。熙宁六年设明法科,规定进士及第后,必须经过律令大义和断案的考试,才能注官。熙宁八年,由王安石主持编订的“三经新义”作为全国学校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范本颁行全国,实行“一道德”。

——据张希清《论王安石的贡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贡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贡举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自1956年起,越南南方政府(简称南越)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10多个岛屿。此后摩擦不断,南越得寸进尺。1974115日,毛泽东主席果断决策,要求海军做好西沙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准备和兵力部署。195时,南越4艘军舰企图强行占领西沙群岛的琛航、广金两岛,同时向我军舰艇寻衅。1022分,敌4艘军舰突然同时向我海军开火。我军奋力还击,海军官兵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勇猛顽强作风压倒了南越海军。1230分,海上战斗结束。20日上午,我军在人员无一伤亡的情况下收复了被强占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岛,俘敌49人。至此,我国重新收复被侵占的岛屿,恢复行使对西沙群岛的主权。227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决定将自卫反击战中俘获的48名南越官兵和1名美国联络官,全部遣返。

——摘编自周德华《收复西沙扬国威一西沙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收复西沙群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沙海战对当今中国面临的海上争端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1910年至1913年,周恩来先后入银岗书院、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读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他还订了《盛京时报》,养成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郑重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6年5月,周恩来在《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一文中指出:“任何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有批判地学习,不是盲目地学习……应该说,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摘编自毛胜《周恩来的读书学习生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能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思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这一主张的历史贡献。
2021-09-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提出“我坚信,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更幸福,痛苦才会减轻”。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更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
A.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充实自身理论体系
B.将实现社会主义视为毕生的最高理想
C.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
D.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崭新革命道路理念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41日,美军登陆冲绳岛。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决定在琉球群岛成立美国海军军政府,接管日本在琉球群岛的一切权力。1946129日,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布指令,将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划归于日本当局行政管理范围之外。I949年后,如何处理琉球群岛成为美国战后对日和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特别是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争论和分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确定的NSC48/1号文件明确提出,为了能成功地防御苏联将来的入侵,美国必须在亚洲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地位,即要保持在亚洲沿岸岛屿链的军事地位,这条“第一战略防卫线”包括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这也是第一道“进攻线”。美国国务院在194912月拟订的对日和约草案中则提出:“日本宣布放弃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的主权及一切相关权利;盟国支持美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十二章的规定申请将这些岛屿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下,并由美国担任管理当局”。

——摘编自徐一鸣、张生《杜勒斯与美国的琉球政策(1950-195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琉球群岛问题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处理琉球群岛问题上的分歧和双方的根本目的。

8 . 材料诸葛亮(181~234年),琅琊阳都人。诸葛亮七岁时父母均离世。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群雄割据,战乱不已。诸葛亮的故乡也遭到了曹操军队的血洗屠杀。诸葛亮兄弟被迫离开家乡,在襄阳附近的隆中隐居下来,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他爱读兵法和《申子》《韩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种学派的观点和主张。诸葛亮经常和徐庶、庞统等有才华的年轻人交往,切磋学问,议论国事,并成为挚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又夺占荆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范志忠《诸葛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葛亮成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的原因。
2021-09-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的祸水急骤囤积,欧洲和平格局被打破。希特勒虽然野心很大,想称霸世界,但他连一举占领欧洲的力量也没有,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实现他的扩张计划,或者先向西线出击,或者先向东线出击,而不能两线同时开战。他下决心接受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竭力避免两线作战。在当时的局势下,制止德国外侵祸水的进一步溢出,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共同目的,当时对希特勒最有效的制裁是苏、英、法结成可靠的、紧密的军事同盟,但是英、法一心实行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处心积虑地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以从中谋利,因此对苏联提出的苏、英、法谈判毫无诚意。193981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该条约的签订,是面对英、法的绥靖,集体安全无望,德入侵波兰之箭已成离弦之势,苏联不得不退而自保的产物。

——摘编自张玉璋李周全《外交推迟战争的范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021-09-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工业体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苏联工业中指令性体制的翻版。决策过分集中,已被看作造成工业效率日益低下的一个原因。1978年之前,解决这一弊端的主要办法是把决策权下放到省甚至县一级。但是,这种指令性体制的基本特征却仍旧未动。1979年,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已开始了改革这种指令性体制的试验:允许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而在这之前每家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享有垄断;另外,他们还试图重新利用奖金来刺激工人和管理人员,而且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以从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1-09-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