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利比亚地处地中海沿岸,曾是意法英等国家的殖民地,既是阿盟、非盟的重要成员国,又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很强的国家。其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0多年来,坚持奉行反西方的国家政策,长期受到西方制裁与政治孤立,虽然一度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作出“弃核”“改革”等战略让步,但始终没有取得西方国家的根本信任。2011年2月利比亚动乱为美国及西方国家攫取战略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美、法、英等国家为此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形成制裁决议,协调欧盟、阿盟等地区组织对利比亚施压,冻结卡扎菲家族海外资产,实施经济制裁,不惜动用武力干涉利比亚局势。3月20日(当地时间3月19日)美、法、英等国军队以贯彻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保护利比亚平民”为旗号,在地中海地区集结海空兵力,对利比亚政府军实施军事打击为起点,到10月20日,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在围攻苏尔特战斗中俘获并击毙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10月23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持续7个月的利比亚战争落下帷幕。

——摘编自谢苏明《对美法英等国发动利比亚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比亚战争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比亚战争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武器和军舰机器设备和材料粮食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2219761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英联邦国家苏联法国中国
金额(亿美元)30310814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①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③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6-15更新 | 2977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开学摸底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试卷04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淦昌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6-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培养出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1952年,王淦昌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还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先后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摘编自郭兆甄《以身许国: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淦昌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淦昌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恩铭(1901.1.5—1931.4.5),贵州荔波人,水族。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靠亲友资助求学。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邓恩铭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 年,同王尽美等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出版了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 半月刊。1921年春,在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和推动下,与王尽美发起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 月,邓恩铭和王尽美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 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是为了推动和促进远东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抵制和对抗帝国主义瓜分远东的华盛顿会议而召开的。回国后,他组织领导青岛、济南、淄博等地的工人运动。

——摘编自《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会议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首推通省均摊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他奏称“以直属人丁请按地亩均摊,原因北五府地圈丁留,民多偏累起见,仰荷圣恩俞允,臣悉心筹度,如此五府所属以本处丁粮摊入本处地粮之内,则粮必倍增,有地者亦属苦累,是以酌议通省均摊。”且直隶等北方省份各州县田赋负担尚无畸重畸轻之别,丁银通省均摊在缓解原本丁银沉重的州县负担的同时,对其他州县影响尚不甚大。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但南方省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州县田赋丁银负担原本轻重不一,以江南为例,长江以北州县丁银重而田赋较轻,长江以南州县丁银轻但田赋颇重,若丁银通省均摊,势必前者获益而后者受损,造成新的税负不公平、不合理.....故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威胁中东产油区,控制中亚枢纽地区,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阿富汗新上台的阿明政权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197912月入侵阿富汗。苏军采取武装直升机掩护空降突击部队参战,使用装有化学武器的火箭,同时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采用单炮作战。阿富汗游击队在兵力兵器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顽强地同苏军进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削弱了国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受到世界的谴责,处境孤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改变全球战略,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9年,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

——摘编自《凤凰书刊·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与战略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总结苏联最终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