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朝建立时,正值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率汉人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落后的畜牧业经济,越来越不能适应辽朝在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辽圣宗(在位时间983~1031年)即位后,积极进行农业改革。他多次下诏,令“诸道州长吏督民”,规定“军中无故不得驰马,及纵诸军践南境桑果”,使民人皆以耕粟为本;统和七年(989年)辽圣宗发布了“禁部从伐民桑梓”的命令,“诏诸军官毋非时畋猎妨农”。他下令将官帐奴隶改编为部民,对于降服的外族,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置部统治;命以移民、募民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扩大耕地面积,并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从而恢复了因战争而遭破坏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黄吉连《辽圣宗改革促进契丹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农业改革的意义。
2023-02-22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深入华中敌后根据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日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召开了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着重培训华中部队团以上和地方县以上的干部。在反对党内错误思想的同时,他教育党员干部坚决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沦陷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他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和文章,系统阐释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并强调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具体工作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刘少奇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华中敌后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徐剑雄《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探析(1939—1942)》


(1)根据材料,概括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根据地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根据地党建工作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他7岁之前母子俩都不被父亲承认,从小受社会歧视和侮辱、因而成年后痛感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受害者。他思想敏锐,观察问题深刻,决心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改变社会道德。1848 年,24岁的小仲马根据自己的爱情经历,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获得成功后,他又进一步改编成了话剧,从此以后专门从事话剧创作。小仲马一生创作不辍,比较有名的作品有《秘生子》《金钱问题》《放荡的父亲》《半上流社会》等。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感情真切自然,语言通俗流畅,1875年2月21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在当时是最高荣誉,使他的事业可说是功德圆满,相较于无缘于此的巴尔扎克、大仲马幸运许多。

——摘编自丁牧《世界文学的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小仲马文学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仲马文学创作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3-02-21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

作者及著作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950年)该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揭示了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演进及其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冲击。在美国高校历史类课程的实际应用中,该书逐渐成为欧洲历史或西方文明史方向的教科书。
【英】CL.莫瓦特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
全书采用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的混合体例,对世界近代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尝试加入对当事人心理、性格等层面的分析,主线不清晰,歪曲非西欧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历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编》
1970年)
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将1500年以来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和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三大阶段,对思想文化史、妇女史着墨不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000年)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运动为逻辑主线来编撰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引入“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概念,揭示文化交流与互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对历史进程的纵向演进及国别差异的横向揭示不足,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逻辑和重点内容也凸显不够。


(1)根据材料,概括国外主流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的特点,并加以阐释。
(2)某中国出版社要编写一部面向全国学生的《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请就本书编写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你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安保育院,是延安第一保育院、延安中央托儿所和延安第二保育院的统称。1938102日,保教合一的延安第一保育院成立,招收抗战将士和革命干部子女,毛泽东专门题词“儿童万岁”。1940年春天,延安又成立了“中央托儿所”。当时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中共中央带头进行大生产运动。保育院的孩子们年龄虽小,却纷纷加入其中。1943年托儿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之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民。”194561日,延安第二保育院成立。为躲避国民党军的进攻,第二保育院历时两年10个月,全部行程辗转3340里,进行了旷古未有的“娃娃长征”。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孩子!在行军的路途上,大人在,孩子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延安保育院采用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化教学法(教学故事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歌曲化)。19446月,中外记者团参观了延安保育院。美国新闻记者爱泼斯坦感叹:“虽然延安的物质生活很艰苦,但孩子们生长得很健康。……他们穿着整齐干净,吃得也不错……。在延安参观访问,记者们自由地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参观了孩子们住的窑洞、做饭的厨房、活动室、学习室、游戏场以及洗澡房、体检室、洗衣房、病号隔离室……”小朋友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也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摘编自《红色摇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延安保育院成立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延安保育院建设的意义。
2023-01-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历史试题(河北卷)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主要从事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创立了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阻拦毅然回国。在高校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以后又推动了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李四光很早就预见到铀矿资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成立专业队伍进行研究和勘探,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利用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发现了多个油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说法。李四光认为地震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可以利用对构造应力场的观测、分析掌握其动向。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四光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4月,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因为没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引来了大多数国民的反对。为了创造有利于海外派兵立法的舆论环境,此次维和行动结束后,日本政府在国内不断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标志着日本为在联合国名义下实现海外派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该法限制性规定日本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期间禁止执行诸如监督停战、收缴武器等主体业务,仅能执行诸如医疗、抢救灾民、运输、通讯等维和部队附随性业务。后来,通过修正案,追加了国际监督选举活动、人道救援物资运输任务,同时放宽了武器使用的限制。此后,日本先后向安哥拉、柬埔寨、莫桑比克、萨尔瓦多、卢旺达、叙利亚、以色列、洪都拉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据张晓磊《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魏建功(1901—1980),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以下是其部分生平简介:

时间主要经历
1901年生于江苏如皋。祖父和父亲皆从事与教育相关行业。
1918年南通中学毕业。求学期间,受到语言学家孙锦标等影响,对文字训诂很感兴趣。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此期间,他已有志于民间歌谣和方言研究。“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贩卖日货的大同商店门口张贴“辱国都讨之,卖国者诛之”的标语。
1921年进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边工作边学习。在钱玄同、沈尹默等名家指导下,熟悉了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打下了厚实的底子。
1922年回到如皋,与志同道合者成立进步组织“平民社”,创办《平民声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当助教,与钱玄同等创办捍卫白话文的《国语周刊》,并担任主要撰稿人。
1929至1935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教,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学术思想日趋成熟。他在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注重结合现实的语文工作,提倡为实际需要服务。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和论著:《情询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古音系研究》等。
1945至1948年赴台湾推行国语,作为“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台湾的国语运动,为台湾地区倡导国语竭尽全力,使台湾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普及国语的省份。
1950至1953年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经3年苦战,《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部纯正的现代汉语字典。
1959年奉命创办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填补了高校学科建设的空白。
1979至1980年身患严重肾疾,依然坚持审定《辞源》,常常工作至深夜。1980年2月18日,魏建功因病故去,终年79岁。

(1)根据材料,概括魏建功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建功能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创新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一赏者,利禄官爵抟(音同“团”,凭借之意)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于天下。

——《商君书》

材料二:免役之法,据家资高下,各令人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宋史・王安石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评价商鞅变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废除官僚特权的措施和后果。综合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求变”、“求新”传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