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的主张、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先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分别倡导德治和仁政,但都无功而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漠视民众切身利益B.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C.儒学不能迎合现实需求D.法家学派刻意抵制
2024-01-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摆在诸子百家面前的切实问题。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复归西周礼乐文明,重构社会“大一统”统治秩序为毕生追求。孔子援仁入礼,根据时势改造西周礼乐文明,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孔子创办私学教育,将“大一统”的思想诉求熔铸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之中;孔子整理典籍,修订《春秋》,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寄寓其中。

——摘编自叶晓庆《先秦诸子“大一统”学术思想论略》

材料二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孔子被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维新派的观念同西方的进化论联为一体,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使一批批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一批批传统士人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够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的长处也大有关系。仁学中的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责任担当……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为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阐述孔子思想对后人的“感染、教育、熏陶”价值。
参考示例: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和行动折射出仁学中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3 . 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孟子提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荀子说“土之与人也,国家之本作也”。这些思想在当时(     
A.有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B.促进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C.反映不同阶层共同理想追求D.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孔子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他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其间,孔子在各诸侯国一直积极求仕,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这反映出当时(     
A.孔子的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儒学社会影响极其有限
C.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认为君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韩非主张法虽为君主所立,但立法者必须遵守法律,正所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们的主张(     
A.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B.体现思想交融的趋势
C.重视君主的个人修养D.旨在树立法律的权威
6 . 《论语·八州》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有什么用?”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真诚地关爱他人B.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重视以行动去践行礼D.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时代,很多人已不知礼,知礼的也不守礼,守礼的也并非都是发自内心。如果只是倡导知礼和守礼,并不能挽救失衡的礼秩序。鉴于此,孔子主张
A.将仁和礼结合起来B.以德治国C.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有教无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