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出秦朝(     
A.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严密高效的行政管理D.文官政治的确立
2024-05-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下图为秦朝的诏书版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下列关于该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确立了丞相制度       
③该诏书的条令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④该诏书所写字体为隶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五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结合所学秦朝和宋朝历史,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阐释。
制度建设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
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2-11-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四组问题。

第一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旧石器时代的部分考古成果

北京周口店遗址周口店遗址历经百年发掘,发现了近10万件“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数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用火遗迹。尤其是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用火证据是世界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最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这个重要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经过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数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东亚人类近200万年来的连续演化历史,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开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和持久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不仅标志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遗址之一,在东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请您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特点(提示:从发掘地址、发掘成果等方面思考)。并分析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第二组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
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2)指出解决“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

第三组秦朝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1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材料2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3 文字:迁陵洞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3)分别指出材料1和材料2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材料4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4)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请举例说明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第四组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

材料1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敌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
材料2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双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镜,因上面绘有世界最早的孔子像而备受关注。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成见。
材料3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约200万枚五铢钱,以1000枚为一串,首次以考古形式证明“千钱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最迟起源于西汉中晚期。
材料4考古在刘贺遗骸腹部发现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海昏侯墓发现随葬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材料5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青藏东部缘边地带和中原内地的虫草贸易”。
(5)根据提供的5则材料,分别简析其从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发展哪些状况。
2022-10-13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     
A.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D.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彻底消除北方边疆的隐患
2022-10-25更新 | 79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
2022-11-08更新 | 292次组卷 | 88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实行严密的文书制度B.全面推行了郡县制度
C.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D.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