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读取材料信息说明历史认知,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023-12-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023-10-03更新 | 241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社会矛盾B.革除传统陋俗C.树立皇帝权威D.强化国家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2023-07-24更新 | 229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蓝园高级中学2022-203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国观念”是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传统中国各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统一体认同的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相互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保持了传统中国在文化、地理、历史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各民族整合到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之中,维护传统“中国观念”经千年而不衰。

——据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 以“中国观念”为视角》

材料二: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清朝形势图(18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观念”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观点寻求依据。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
2023-01-09更新 | 923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B.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
C.增强都城地区的经济活力D.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2023-01-07更新 | 458次组卷 | 38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锦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雄归一”后,秦王朝鉴于疆域初定、边民新附,在辖理内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边疆地区的经略。通过设官辖土与重点巡视相结合、军事戍防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的方式,秦王朝得以抵御北部边疆的匈奴族。地方官员受命督修“五尺栈道”,以将始皇帝的意志通向西南边陲,从而治理当地“夷民”。秦在南征百越后,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并从内地迁徙50余万人口去屯戍五岭以南地区;在强化对东部与东北边地管辖的同时,于北部边疆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实行强边固守的战略。

——摘编自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

材料二   北宋的边疆经略,主要指针对辖区近边或外围,即西北至西南各族治乱、向背问题所采取的军政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秦凤、永兴军诸路是北宋与西夏、吐蕃近邻的军事敏感地区,故以重兵守防。统一南方后,北宋以“恃文教而略武卫”为制西南“荒服”之道,使西南各族陆续归附。北宋在广州、泉州等沿海市镇置市舶司,管理沿海港口商船的贸易征税及外商停泊、通行等事务。后神宗改制,行更戍法,使沿海地区同内地一样以将编制驻防,置寨、堡等军事戍防设施,以兵扼守,维护沿海治安。

——摘编自林荣贵《北宋与辽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边疆经略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朝相比,北宋边疆经略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