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自建国不久,吸取隋武力统一未果的教训,在贵州“招抚”各少数民族首领内附,谢氏、赵氏、宋氏等大姓纷纷率土内附。在此基础上,对归附各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体制比於内地,由中央派流官治理的经制州;仍由当地土酋担任州县长吏,按原有风俗统治的羁縻州;及与中央王朝保持松散臣属贡纳关系的藩国,一共三个政治圈层的行政建置体系。初唐、盛唐时期,经制州范围不断扩大,中唐以后则渐次缩小,不得不将一些原经制州改为羁縻州。

——摘编自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

材料二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削弱甚至废革土司,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将尚未纳入建制的地方设官管理,扩大流官统治;另一方面开辟苗疆,开通贵州—湖南、贵州—广东的通路,雍正王朝在贵州境内大规模改土归流。到乾隆初年,贵州全省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明朝时期增加了5.7万平方公里,扩大了约1/3,南迁移民相当一部分来到贵州山区,开垦出了大量耕地,贵州的汉族人口在数量上开始逐渐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

——摘编自王纪鹏《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贵州地区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在贵州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 . 唐德宗时,回鹘曾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许咸安公主与之,回鹘可汗“礼甚恭”,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A.加强了对回鹘地区的管理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大一统
C.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D.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一隋唐”序列。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根据材料,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时期特征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周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先民建立了最初的多民族国家,即夏、商、西周。在这个过程中,“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春秋到秦汉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加强中央集权。一些新民族加入,主要有匈奴、南越和西域各族等
第三阶段从魏晋到隋唐经过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核心——唐人。我国各民族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
第四阶段从五代到元经过分裂,再次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次形成了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第五阶段明清(鸦片战争前)清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

——摘编自孙进已《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


从材料中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围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6 . 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在唐朝和印度、波斯、大食、希腊、罗马等国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乐舞、百戏,还是雕塑、绘画,都以输入为主,输出较少;而在与东亚的朝鲜半岛三国、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时,以输出为主,输入较少。这反映出唐朝
A.艺术交流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B.居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
C.中外艺术交流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D.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2022-03-25更新 | 356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所示为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 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后追封为归义王
贞观十四年(640年)在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五年(641年)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A.对外交往的主导性B.社会治理的广泛性
C.专制集权的制度性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下图是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某班同学为该文物写了解说词,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曲辕犁是唐朝北方农民对犁耕农具作出改进而形成
②曲辕犁当时已经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③该文物可以侧面反映唐朝民族融合的情况
④该文物是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唐朝经济与文化情况的史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