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朝贡,至吐蕃王朝崩溃,212年间双方使者往来共191次。来往使团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有些使臣长期居留对方,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这些使团的任务包括报丧、吊祭、朝贺、进贡、报聘、请求、迎送、市易等等,然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和亲与会盟。710年,唐朝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731年,唐朝应公主之请,赐予《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金城公主之子,就是藏传佛教前弘期最著名的弘教法王赤松德赞。赤松德赞时,吐蕃势力达到极盛,向西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向南到达了恒河岸边。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军入藏,结束了和硕特及准噶尔等蒙古势力统治西藏的历史,正式将西藏纳入清朝版图。雍正五年(1727),清设置“驻扎西藏办事大臣”,统掌前藏和后藏之军政,有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军击退廓尔喀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并与廓尔喀、布鲁克巴和哲孟雄划定了边界。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次年,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将西藏地方事务的管理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李大龙主编《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蕃往来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与西藏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023-11-3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2023年8月1日,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文物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唐文成公主带到西藏地区的唐代古琴(如下图)。这把古琴(     
A.见证了中央政府与西域的交流B.是唐蕃友好的历史见证
C.反映了唐朝边疆治理不断加强D.使唐文化开始向西传播
2023-11-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4 . 唐玄宗认为,“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底绥万邦,慕义向风”;士大夫群体积极探讨“混一戎夏”、践行“以德化之”;名臣狄仁杰以身作则,“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边疆诸族“慕中华之仁义忠信”。据此可推知,唐代(     
A.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B.民族间的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D.少数民族与内地治理趋向一体化
2023-10-0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这表明(       
A.唐朝乐舞主要来自西域各国B.西域乐舞在民间广泛传播
C.统治者的喜好影响乐舞发展D.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
6 . 对边疆的治理也属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原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康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1)概括材料一中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经明代中央政府至清代前中期很好地施行,使这种民族政策得到巩固与提高,使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迅速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

——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7 . 唐代李寿墓出土的石椁上刻画了侍女手持“来通”(一种酒器,见下图)的景象,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瑙杯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罕见“来通”实物。“来通”最初主要是在胡人中使用,后经粟特人传播,唐代开始在宫廷和贵族中广为流行,成了一种时尚。据此可知(     
A.唐朝民族关系友好和睦B.西域文化成为唐朝文化的主流
C.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风尚D.粟特人在唐朝主导文化的传播
2023-02-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据表可知,这些方式体现了唐代(     
方式举措
战争唐初与突厥开战,大败突厥,俘获其首领。
设置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
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A.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B.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
C.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D.照搬汉代的民族政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2021-11-16更新 | 31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