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官吏的差遣中,完全是论资排辈,因此许多官吏是“安然而莫有为”。王安石主持变法以来,尽量使官员能专于一门,精于一行,并以“治状优异”、“职务粗治”、“临事弛慢”作为考课官吏的三等标准。凡政绩优异者,则提拔增秩;凡庸碌无才者,则降资惩罚。王安石还从中小官员中提拔了一批勇于有为、志于改革的官员到上层机构中来,甚至还将精通商业管理的平民魏继宗破格选拔到“市易司”中专门从事商业管理工作,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在王安石的多次建议下,宋廷制定了吏禄条法,在增加八、九品官员俸禄的同时,陆续对各级官府的胥吏实行赋禄制度,使这些低级官吏直接得到改革的好处,成为变法的积极支持和执行者。

——摘编自李华瑞等《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万历元年,张居正上疏请求实行考成法。考成法以《大明会典》中的有关条文为依据,要求各级官吏遵循其中明的旧幸。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各衙门对于转来的各类文书,都要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建立文薄存照,实行一件,注销一件,如有长期积欠不实行的,随即举劾,考成法实行后,出现了“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崭新局面。同时,张居正对于违犯法律的豪右不肯稍加宽贷,即使谤议四起,张居正也不为所动,终于使他们开始了解法律的威严。张居正掌握了举荐人才的大权之后,坚持以功实为准的原则,不为虚名、资格所限。他所选用的王崇古、方逢时等人,在任职期间都颇有建树,为推行其改革措施立下了汗马之劳。

——摘编自晁中辰等《中国改革通史·明卷》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政治改革的主要举措。
(2)据材料二,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与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作了种种的改革尝试,但是这些改革尝试大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到了万历初年,“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学士张居正,掀起了一场对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全面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摘自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纪录片《中国》讲述中国古代某一官员改革“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官员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有(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汉姓,说汉话          ④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69年,北宋王安石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除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各项新法由于用人不当、宋神宗的动摇和逝世等原因最终被废除。

明朝中期以后,社会危机凸显。万历年间明神宗支持张居正推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一是整频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三是兴修水利。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五是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役”的征收问题。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

改革类型

特征

示例

成功

模式

高效执

行模式

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

集中执

行模式

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

失败

模式

弱执行

模式

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

强创新

模式

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

——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


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万历元年,张居正奏请实施考成法,要求每个衙门将要考查项目制成两本相同的簿册,一本送各部门备注,每落实一件注销一件,如有积欠未清之事,由该部门具奏候旨,另一本送朝廷内阁查考。此项改革举措的直接意图在于(       
A.完善上计制度,监察百官B.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C.突出内阁地位,赏罚官员D.加强官吏考核,整顿吏治
7 .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
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变法改革。

——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为某学者对明朝赋役改革进程的描述。由此可见,明朝的赋役改革(     
进程一赋役折银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领不当差 从身份到契约 农民与土地分离雇工和商帮群体形成
进程二赋役折银农业从单一到多元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农业商品化
进程三赋役折银农村从封团、 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
A.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B.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巨变
C.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