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有学者统计了以下两表(表1和表2)。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最合适的论文主题可能是(     

表1: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事件用语文书用语对外政策机构仪式用语
举例夷、红毛、藩属、西洋诏敕、谕旨、表怀柔、贸易管制理藩院、礼部三跪九叩、朝贡、跪、接见
比例(%)74.9%2%0.81%2.4%19.8%

表2: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事件用语文书用语对外政策机构仪式用语
举例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函、照会、国书、咨文通商、外交外务部跪、朝觐、握手
比例((%)87.5%4.7%1.3%0.8%5.7%

A.《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B.《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C.《天朝上国观念的转变》D.《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022-11-12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一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苏共党史教科书。

材料一   《教程》是一部由斯大林主持编写,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审定并于19389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典著作,叙述了布尔什维克党18831934年如何夺取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该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1940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担负领导工作且有较高水平的老干部必须学习联共党史。随着整风运动的推行,《教程》成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在党内的学习盛行开来。

——据朱任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等

材料二   19491956年间,《教程》作为必读教科书再次在党内得到大规模集中学习。19534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党干部理论学习的高级组和中级组在一年半时间里都要学习列宁、斯大林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内容。19564月,毛泽东在一次讨论苏共二十大的会议上指出,《联共(布)党史》是否有错误可以研究,但它毕竟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共产党斗争历史、总结苏共革命斗争经验的第一部书,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部这样的书。据统计,1953年《教程》发行了95千册,1954年发行40万零5千册。

——摘编自来宝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程》在中共党内迅速传播的历史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教程》在华广泛传播的新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022-10-30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

·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

·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

·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

·私学堂禁私习兵操。

·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

·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科学相间讲授,乃各国成法,具有深意。

·各省宜讲求警察监狱之学。

·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1937年3月19日的一则报道,下述戏剧公演活动(     
“因为戏剧运动近来极为热烈,连日来大规模的公演数次,实现了苏区近年来未有之盛况,决定人民抗日剧社扩大成立。通过戏剧公演进行抗战纪念,对剧本进行审查印发,出版戏剧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A.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影响B.体现了中共思想宣传的大众化
C.旨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D.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2022-08-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外交使节制度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时间过程
1866年英国人赫德回欧洲休假,清政府派斌椿代表团随赫德同往
1867年清政府正式派美国人蒲安臣充当“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清政府派礼部郎中孙家谷等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1875年清政府谕旨候补侍郎郭嵩焘出使英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到1894年,清政府向外派使的国家有12个
1876年总理衙门制定了第一个《出使章程》,确定了外交官的驻使年限、权限等
A.严重受制于西方列强的政治干预B.使清政府摆脱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
C.有利于中国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D.表明清政府寻求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022-08-26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民族自觉和华夏文明危机情况下形成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距,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出“亡国灭种”的警告;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与之不同的是,近代中国人以传统夏夷之辨(同“华夷之辨”)为资源,又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民族主义思潮,诸如大汉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反传统民族主义与保守民族主义、大同主义与民粹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这使得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并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其描述“中国”与“夷、蛮、戎、狄”区别的角度。
(2)简述“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2-08-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2)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