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佛教中的“佛”不是造物主,佛和菩萨大多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道教认为人有道心,有先天之性,此为人修道的前提,佛教也认为人有佛性,这是人觉悟成佛的根据。中国的各种宗教基本上是多神教,它们的许多神灵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要求密切相关。政府允许各派宗教存在,以便教化百姓,一种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各种宗教都必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排挤其它宗教的存在。

——摘编自尚九玉《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新教主张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世界,强化了“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的观念,认为并不存在各种大小不等的天神,而是上帝直接控制宇宙,并非借助各等级的神。新教主张信徒不必去修道院,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就可获得拯救,宗教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认为勤勉工作是对上帝信仰的确证。新教倡导“因信称义”原则,可以自主阅读《圣经》,从而否定了教皇。新教倡导“君权神授”的国家学说,并认为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建立民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据李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宗教相比,西方宗教改革的突出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东西方比较

请从上述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0-04-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运城市高三4月调研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朋党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大大阶层内部形成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北宋时期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欧阳修作《朋党论》提出君子、小人皆有党,君子有党喻于道,小人有党喻于利。君主应该亲道远利,重用君子之党安定天下。明清时期朝廷厉禁党争,但党争尤盛……明代东林党人除清议论政、反对权贵外,还强调工商业对国家的作用,这一立场使东林党运动突破了士大大阶层范围,得到市民工商阶层的支持。王夫之认为朋党之争“始于君子,两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宗社、生民”。雍正皇帝认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危害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打击。

——摘编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

材料二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稳定的政党创度又深刻影响了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英国是现代政党的发源地之一,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英国政党政治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

——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清时期朋党政治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朋党政治相比,英国近代政党政治的进步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同时面对义利时,要“义以为上”,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明确、更直接地主张舍生取义。董仲舒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指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应当“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摘编自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二 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启掌思想家爱尔维修用求乐避苦的人性主张来反对封建束缚和禁欲主义。英国法学家杰罗米·边沁认为,功利就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就是值得去做的行为;凡是不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就是不值得去做的行为。

——摘编自柳娟《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义利观与西方近代义利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020-04-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日本——原生型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D.中国、日本——感应型
2020-01-22更新 | 234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届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6 .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2020-01-04更新 | 694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断加剧的土地兼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竭力保护自己数量极少的田产,指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的历史时期,稍遇天灾人祸,便倾家荡产。由此形成的以家庭或家族为自保单位的私田占有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即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这种小土地分散式经营,实质是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遂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有关圈地运动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的耕地和公有地。而《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导致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摘编自郭娟芬《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国农业特点差异的原因。
2019-12-3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经济上,极大地减少了中国经济的存量,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政治上,使国民党集权变成了现实,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在此后争取民主的成本和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来的现代化进程,但又使得新的现代化进程悄然开启。在政治制度方面,使进步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此独裁在与民主的较量中很难占到上风;在社会改造方面,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雏形;经济方面,虽然战时经济体制变革带有明显的被迫性,但从客观上看都包含了现代化因素。

——摘编自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学者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历年分布图(国际英文期刊),数据来源:民国时期国际关系研究英文文献数据库,共179篇


材料二       民国学者英文期刊文章的研究议题表(局部)

阶段(年份)关注议题
1912-1920华侨问题、辛亥革命、民国政府的国际承认、留学生与辛亥革命、中美关系、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外交、袁世凯称帝与国际关系、国家平等
1921-1930国际条约、民主中国与国际、货币问题与国际金融、治外法权、国际化下的中国教育、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英关系、中比关系、远东局势、东北问题、蒙古问题、中东铁路、帝国主义、共产主义、国际地位平等、世界和平、国际正义、关税自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民主、民族形成、军阀混战、国外驻军、内河航行权、租界问题、国民党对外政策、不平等条约、留学生团体、文化交流与冲突、青年问题、妇女运动、劳工运动
1941-1949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日关系、远东局势、国际安全、国际同盟、国际制度安排、世界民主、国家平等、战后和平、战时政府、战争动员、中国外交、中国统一、中国民主、货币问题、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资源竞争、农业竞争、工业竞争、国际投资、国际援助、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冲突、边疆问题、民族问题、世界文化、宗教交流、海外移民、国际组织、国际仲裁、国际和平、战争与道德、列强特权、关税问题、东京审判、中国内战、军事问题、通货膨胀、土地问题、文化与和平、文化交流、人口与和平、教育与战争、知识分子、留学生

——以上材料均摘选自《民国学人的大国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学人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发表”进行规律性探讨。(要求:能发现和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0 . 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英国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1870年以前妇女在纺织业中占了总劳动力的50%。由此可知(  )
A.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