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文化交流

下面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胡旋女》,题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诗云:

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飒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注:

天宝:唐玄宗年号。康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飘飘:轻盈洒脱

太真:杨玉环。禄山:安禄山,玄宗时,官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梨花园:即梨园,唐朝训练乐工的机构。后称为戏园。

(1)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探索盛唐时期中外乐舞频繁交流的原因。
(2)从这首诗的内容中可以获得那些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流传所带来的影响。
2024-05-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选考)试题
3 . 史料研读

以下是有关唐朝西北地区的史料

史料名称内容介绍或内容节选
①《唐西周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词事》吐鲁番出土文献,内容是住长安的胡商曹禄山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称汉商李绍谨借曾兄长丝绸后司往西域经商,其后兄长失踪。西州都督府交下属高昌县审理判李绍谨归还本息。
②《新唐书地理志》自(西)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渡淡河,至焉耆镇城。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指驻军机构)城……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③《银山碛西馆》《宿铁关西馆》是唐朝岑参在银山碛馆驿、铁门关馆驿所做两首诗,描写了边塞生活。
④《唐天宝十三载龙兴观道士杨神岳便麦契》敦煌出土。内容包括立契当事人(杨神岳)、标的物(小麦)、数量(捌硕)、还贷期限(八月)、违约责任(牵掣车牛杂物)、立契原则(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⑤《唐贞观二十二年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吐鲁番出土。记载了洛阳坊民张元隆(西域高昌人)和桓德琮围绕房产质押后未及时偿还债务所产生的纠纷,经坊正调解,限期还钱,重订了这份契约。
⑥《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吐鲁番出土的互市官司制定的物价表,记载了来自中原、中亚、西亚、欧洲等350种商品,商品按质分三种价格,并设置了不同商品的“行”。
⑦回鹘铜钱在北庭古城发现,圆形方孔,背面胡文,正面汉字“日月光金”,判断与摩尼教有密切联系。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运用上述史料,确定两个主题展开历史研究。
要求:主题明确。研究包括史料说明,及由此得出的历史认识。每个主题至少依据两则史料(标序号),同一史料可在不同主题重复使用。
2023-07-2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教育是国之大计

材料一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材料二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提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活名钓营,争权夸利。他在《孟子集注》中进一步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库、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三   1898611日,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京师大学堂与传统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八大学院的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发展到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16所高校的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
2023-01-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郊祀

材料一 郊祀,是中国古代由统治者祭祀天地日月、名山大川、四时百神、鬼魂祖先等各种神灵的国家祭祀。君王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在黄帝时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传统,而且历代沿袭不辍。周代郊祀诗《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材料二 针对原王国地区礼俗各异、神祇众多的情况,汉武帝通过修郊祀、建封禅等一系列的礼制改革来统一管理民众的风俗信仰。建元元年(前 140) 五月,武帝下诏修整因战乱而被废弃的山川祭祀,改由各地祠官统一管理。元鼎初年(116年),以太一神为中心,在全国修建泰畤。泰畤坛不仅祭祀太一,还祭祀黄帝、阴阳使者等东方神灵。

材料三 在孝文帝之前,北朝的郊祀活动多与北方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宗教有密切关系,对天及自然神的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在洛阳近郊举行郊祀,废除了在西郊进行北族式的祭天礼仪。王夫之评价为:“弘(孝文帝)始亲政,作明堂,正祀典,……修舜禹周礼之祀……。”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和西汉郊祀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郊祀制度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对孝文帝修改郊祀制度进行简要说明。
2023-07-19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
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
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7 . 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一


(1)上图为某位教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任选b点或d点中的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点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无缥缈的。

——摘编自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语句中都提到“天子”。按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心
③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天下为主,君为客……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2022-07-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古代世界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以下选项中起源于西亚,逐步向希腊、欧洲传播的有
A①大麦②水稻—③骆马④造船技术⑤莎草纸⑥“零”
B①小麦②大麦③山羊④农耕技术⑤神话⑥字母文字
C①小麦②南瓜③山羊④“浮动园地”⑤儒略历⑥巴利文
D①大麦②豆类③牛④冶铁技术⑤悬诗⑥字母文字
A.AB.BC.CD.D
10 . 14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创作了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诗中的狮子、驴和狼、分别象征君主、教士和贵族,狐狸及其他小动物则代表市民和下层民众。故事中狐狸列那与猛兽的斗争,暗喻市民与贵族、教会间的冲突。《列那狐的故事》反映了
A.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B.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
C.市民生活摆脱了教会控制D.启蒙思想对创作的影响
2022-06-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