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是无法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而这一切必然导致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向垄断过渡后,它的胃口更大了,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向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在一步一步加强世界地区间的联系并且最后把世界连成整体时,也借助于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一铁路、轮船、电报等。然而这些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新技术也都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得重复材料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对因果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的因果分析方法也被运用到现代早期西方的探险和殖民征服上。……文化决定论同样也介入其中。在某种程度上,欧洲的扩张与文艺复兴所导致的创新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欧洲的扩张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欧洲扩张原因的分析上,那种比较简单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也占有一席之地。按照这种观点,欧洲人的成就皆赖于他们掌握了几项新的技术发明。然而,与所有决定论一样,这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所带来的问题同它所回答的问题一样多。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做好了采用新发明的准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评析运用因果分析方法所得出的“文化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合理,表述清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马克思对启蒙思想有一段评述:“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马克思的这段评述(     
A.以唯物史观为指导B.仅涉及政治性理念
C.肯定了理性的永恒价值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月,杜鲁门总统提出了针对非西方国家的“第四点计划”,旨在促进广大附属地区及新独立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把其纳入西方“自由”阵营,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针对美国的“第四点计划”,19501月,英国及英联邦成员国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召开会议,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以对抗苏联威胁的“科伦坡计划”,主要意图在于使亚洲较富裕的国家或者那些对该地区感兴趣的国家加入进来,以提高东南亚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54年,美国以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成为“科伦坡计划”的成员或伙伴国。英国希望把美国的资源与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争取东南亚保留在西方阵营之内。结果,英国人发现与自己的初衷相反,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大大削弱了英国的战略,美国迅速成为影响东南亚的主要角色。

——摘编自孙建党《美国在英属东南亚殖民地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及其作用》

材料二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就走上了策动另一场印支战争的道路。美国政府一部分领导人认为,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如“落入共产党的控制”,都将导致这一地区倒向共产主义,并且这一状况将延伸到南亚、中近东,甚至威胁西欧的稳定和安全。因而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把印支半岛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南下、守住美国在东南亚地盘的“关键”。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说:“如果丢失印度支那,在物资方面,它将招致宝贵的锡矿以及巨大的橡胶和大米供应的损失”,而湄公河流域尤其是三角洲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与天然气,也让美国政府垂涎三尺。

——摘编自梁志明《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越南抗美战争30周年胜利纪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二战后美英在东南亚非殖民化问题上的较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策动越南战争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赵宋王朝重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平定节使李筠、李重进的反叛之后,宋太祖实行朝官知县,文官知州,设通判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将地方官僚生杀大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为赵宋王朝300年沿袭不变,基本上形成了“政出于一”“权归于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上,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财政权归于三司主管,而台谏制度的建立,又给言官“风闻言事”的监督权,从而对皇权和相权进行了限制。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

材料二   古代雅典对官员和政治精类们的权力予以控制和约束,并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充分保障公民有能力也有可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对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防止权力集中所采取的措施。
2021-01-04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在19世纪结束时,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正在不但深深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深深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科学使欧洲在技术上对世界的霸权成为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霸权的性质和作用。科学还为19世纪西方在智力方面的优势提供了基础。欧洲的艺术、宗教或哲学没有给非西方民族以巨大影响,因为非西方民族已在这些领域做出了类似的贡献。但是,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就不存在如此的平等。只有西方掌握了自然界的种种秘密,并为了人类的物质进步而对它们进行了利用。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1905年间,《申报》刊载了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

“各国之所以谋我者,于政治上、生计上,各有专科之学问间以应付,而我独恃隋唐时虚娇无用之人才与之决胜,论其现在,正如人用汽船,而我用帆船,人用火车,我用驴车……是停罢科举实为当今第一救亡之大计矣。”科举所得人才虽不若学堂之深通各种学术,但也不失为取才之一条道路。历史上科举得才比比皆是,“自唐宋以迄今日,名臣硕辅功业彪炳者多出其中,本朝胡、曾、骆、左、李诸公,经济文章卓卓可传,而究其进身之阶,亦皆由于科举。”不像学堂学生,言必曰“平权”“自由”“革命”,心术愈坏,邪说横行。将来学业告成,如何事君?

“虽然科举固有弊,而学堂亦未尝无弊。科举之弊在于泥古不化,平日只以制艺小楷为生活,一若舍此别无经猷”,学堂“更杂糅适以长,少年浮躁凌競之风”。当今之计,“当以科举与学堂合而为一,少年子弟必先肄业学堂,俟得有卒业文凭始准持以应试”。

——摘编自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以<申报>话语为例》

材料二   表:《申报》中有关科举革废的意见表达形式统计表

年份摺稿或章程论说新闻报道广告总计
190141393234146
190275389427234
190328276339157
19041066521102
190582138976

——摘编自吕艳婷《清末<申报>对科举革废的意见立场研究(1901190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科举制革废’的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2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
2022-09-07更新 | 902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