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小麦面粉和面包占了很大比例,小麦面包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常见饮食。肉类、鸡蛋、蔬菜等食物也经常吃得上,甚至海外食品茶叶、咖啡、蔗糖等偶尔也消货得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紫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闷气。”

——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奢侈的高消费过去仅仅是限于官像、地主之家,因此官僚云集的京城往往中,是消费之都。到近代,消费之都开始向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转移,消费方式的变革在上海即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的商人大多崇尚节俭,但在近代上海各种娱乐场所奢侈消费的各色人等中,不乏发财致富的商人。一些大商人的交易谈判,也改在娱乐场所进h。在传统社会中,消费一般都是单纯的消闲享受型活动,而在近代上海,消费的目的日趋多样化,对于商人而言,社交实际上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网,了解各地行情,广泛招揽生意,消费变得更加奢侈豪华,方式也五花八门。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的倾向日益明显,并不富裕者为了虚荣,也时常摆阔。

——朱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消费的变化。
2023-06-23更新 | 35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5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
2 . 【科学救国思潮及研究】

材料一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最早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魏源的主张得到了初步实践。1905年康有为首倡“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此后,科学救国的呼声开始稀疏的出现于报刊杂志。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渐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救国口号。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是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标志。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思潮,成为鼓舞青年献身科学的口号,该思潮逐渐理论化、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救国思潮向纵深发展,扩大到社会各层面,在更为深远的范围内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材料二:50年代以来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简况

时期整体情况学者文章举例
1950—70
年代初
很少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1970年
代后期
研究评论的出发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多持批判、否定态度,将其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甚至当作反动的思想进行抨击。1976年《“科学救国”是什么货色》
1976年《“科学救国论”就是投降卖国论》
1976年《科技工作者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78年《张春桥为什么要挥舞“科学救国”这根五十年
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大棒》
1980—90
年代
摒弃评价人物公式化、论说事件政治化的研究模式。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明显进步。对科学救国思潮所包含的积极成分予以充分肯定,对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重新审视。1983年《重视科学与“科学救国”》
1987年《应该重新评价“科学救国”的思想和口号》
1989年《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1993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
识》
1996年《科学救国思潮考略》
21世纪
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价值等问题进行考察,由此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2003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2004年《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2004年《论科学救国理论的体系结构及其价值》
2005年《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以来学者对科学救国思潮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唐宋统治者强调礼法的作用,以律令形式规定了婚姻缔结和解除的原则。同时期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唐初的士庶不婚发展到宋代的“不限阀阅,嫁娶论财。地方官蔡襄曾说:“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汉唐时期,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妇女婚嫁也有一定自由。不仅有和亲政策下的异族通婚,而且妇女再嫁也不为社会所鄙视。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片面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唐宋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这一准则引入法律,使父母干预子女婚姻有了法律依据,但宋代法律对女子离婚和再嫁进一步放宽限制。这些变化不仅说明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且对后世婚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在全国的贯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5月《婚姻法》颁布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把《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各地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展开宣传。第二阶段:19519月,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婚姻法》,并派遣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检查。这一时期是《婚姻法》深入宣传或重点试验阶段,重点惩罚破坏、阻碍《婚姻法》干部的情况: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批评,或责令没有认真执行的地区或干部作检讨,对认真执行的地区予以表扬等。第三阶段:从19531月起,中央、各大行政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市纷纷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负责研究情况、交流经验、编写宣传材料和接待人民群众等工作,通过让群众现场参加婚姻案件的审理来宣传《婚姻法》,以调动女性的自主意识。

——摘编自刘维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实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1950年《婚姻法》实施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1958年的官方宣传册——《澳大利亚需要所有这些人》,继续宣传和鼓励吸收外国移民,并反复强调来自英国的技术移民的重要性,与澳大利亚有着紧密的联邦和家庭联系的英国,为我们提供了易被同化的移民。英国向我们派遣了数十万具有共同背景和语言的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行业技能和类似的行业标准。1949年1月至1957年9月,在从英国接收的援助移民中122,741名“养家糊口者”(家庭中有工作收入的人)中,只有35,875名是非熟练工人。

20世纪50年代初,“援助通行计划”涉及的欧洲国家已经超过30个,从战后到50年代末的十几年里,英国以外国家的移民约占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2/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60多个国家,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等。澳大利亚人也越来越将亚洲移民明显的种族和文化差异看作种族多样性的一部分。歧视性移民立法的废除,有助于澳大利亚社会整合移民来源,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平等吸收各国移民。

       ——摘编自张瑾《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3-05-21更新 | 37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晚清修律运动的开展,国内出现了学习西方法学的热潮,具体表现为大批青年分赴东西方学习法政,他们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法学传播的主体力量。

纵观近代法科留学的历史,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8741895年)法科留学处于初始的无意识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各省都没有有计划的派遣活动,但出现零星自费习法者,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赴欧留学生及在事人员中有少数接触西方法制或接受专门法律教育。第二阶段(18951911年)法科留学蓬勃发展,表现为中央提倡,地方响应,法政留学一时成为变法求才的首要途径。各种官费、公费、自费生分赴东西肆习法律、在职官吏出洋游历考察政治学术、亲贵子弟建习政法以固国本。其中,留日生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三阶段(民国以后),法科留学整体步入平缓发展的轨道,再未出现清末习法的汹涌热潮,留学运动向欧美国家扩展,法科留学呈现出日、美、欧同步发展的趋势。

据有关学者估算,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的法科留学生大约有4500名留学生归国后多任职于法律院校或司法行政部门,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自清末新政开始,近代中国立宪运动迭起,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迫在眉睫,独特的历史环境为法学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们在工作实践、教学研究中必然地传播法学知识、促进学术生长。

——裴艳《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


(1)根据材料,概况近代法科留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造成法科留学三个阶段变化的原因。
2023-05-21更新 | 365次组卷 | 6卷引用:纲要上第1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唐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设置羁縻府、州、县,封少数民族酋领为都督、刺史、县令,略微加以管束。元初,推行土官制,朝廷对归顺的西南各族首领授予原职,允许世袭,而在其境内派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一变化(     
A.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垂直管理B.反映出当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D.利于稳定西南边地的社会秩序
2022-08-19更新 | 1903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墓葬,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每个宗族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宗族内的家族又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区。与商代相比,周代人殉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随葬品中的铜礼器组合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最常见的礼器有鼎、簋、盘、匜、壶等,形成了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分为5个等级。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葬俗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吴存浩《西周时代葬俗试论》等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汉墓中大量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画像石(砖)上常见牛耕、嘉禾、狩猎、放牧、楼阁建筑、人物、车马行列、舞乐百戏、祥鸟瑞兽、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等图案。许多画像墓是气势宏伟的多室大墓,墓葬形制结构复杂,墓主多为官僚和地主。墓内随葬品往往有大量钱币和陶器,其中陶器多为鼎、壶、瓮、仓房、厕所、灶、炉、磨、牛、猪、狗等。

       ——摘编自安全槐《中国考古》


(1)概述材料一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分析材料二汉代厚葬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墓葬考古的意义。
2022-12-22更新 | 50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考证,1919年以后,“民主”一词开始取代“共和”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共和”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民主”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被定义为“平等”“民治主义”“工人政治”等新涵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时人对新社会认识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
C.民主取代共和的发展趋势D.苏俄对华影响力持续加深
2022-11-29更新 | 536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小题狂练-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22年中共二大时工人党员21名,占195名党员总数的10.7%,到192611月工人党员占比已达60%。但是,此后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使党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据统计,19286月全党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成分占10.9%,农民成分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7月降为5.5%19309月又降至1.6%

——摘编自《中华文摘》文章《中共党员86年之交》

材料二   1953年,在636.9万名中共党员中,工矿企业的工人党员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66.6万余人。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员队伍构成中的工人人数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从党员的职业来看,工人为704.7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699.9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为1925万名,离退休人员为1518.2万名。同时,党组织逐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如私营企业主。

——摘编自李贺林《新时期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6~1930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及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