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 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 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 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 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 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 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中的共同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04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井田制度说”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迄今为止,关于井田制的形式和其剥削性质,已无多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孟子所说的一段话:“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有人批评孟子对于西周田制的估计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从而对其说持否定态度;也有人认为,孟子所说是比较全面的,他当时所说不只是一种田制,而是说了多种田制,一些学者还结合战国至西汉相关文献中谈其他田制的史料,对孟子的说法加以支持,并做了有益的补充、解说。这说明
A.事过境迁,“井田制度”已成过眼烟云,其原本就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B.是单一的“井田”还是“多田”,须资料确证,若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C.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井田”的问题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辩,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4 .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时期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解读最合理的是(     
历史现象历史背景
A魏晋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求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战乱频繁,生活物资匮乏
B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北民南迁加快了民族交融
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国家颁行《唐本草》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伪劣医书泛滥
D晋代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空海来华佛教在东亚深入广泛传播
A.AB.BC.CD.D
5 . 下列有关下图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二战后人口迁移示意图
A.国际人口迁移规模缩小B.迁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C.北美洲是人口主要迁入区D.新兴经济体成为人口迁出区
6 . 下列对表格中的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竹枝词

出处

作者

南瓜莱菔杂芸薹,种遍山隈与水隈。
一带平畴将绿绕,好风吹送稻香来。

《利川竹枝词》

吴子丹

包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
秋风莫扫野鸡啄,传说天荒救老林。

《业州竹枝词》

周鲲化

漳濁漳清年复年,鸬鹚陂外水如烟。
桑麻匝地禾苗绿,犹是西门旧溉田。

《业城杂咏》

洪良品

表:湖北恩施竹枝词
A.史料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表中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D.此处的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 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8 . 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B.浸润者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指出:“一千七百八十九年至一千七百九十年,德奥为巨擘的神圣同盟军,深恶法国的民权自由,几度蹂法境,围巴黎。结果遂崛起拿破仑,而有蹂躏德国,令德人头痛的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奥军事入侵引发法国革命B.法国大革命传播了启蒙思想
C.拿破仑帝国为反法同盟覆灭D.拿破仑对德战争具有正义性
10 . 有学者提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不过,他的继承者则将实际上的宰相权力,赋予了内阁大学士。然而,大学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即便16世纪70 年代权重一时的大学士张居正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继承者”是指明太祖的儿子明神宗
B.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C.张居正一度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D.内阁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约
2023-03-24更新 | 422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