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中央政府除设置总管全国行政的丞相外,还设置了执掌军政的太尉和执掌群臣奏章、起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丞相不仅不掌军权,还受御史大夫的钳制。汉武帝时又设"中朝",以控制外朝丞相权力的膨胀。

在唐代,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了皇权。宋代,分割相权的统治术又有了发展。皇帝在宰相以外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防止宰和擅权,同时建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

材料二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球借口宰相(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除了宰相(左右丞相)官职,由他亲自接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了政府首脑,宰相的权力归皇帝独揽。此后直至清朝,虽设有行使宰和部分权力的内阁,但阁臣不再具有宰相的执行权,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汉至宋代相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结盟运动兴起之初,它的成员有各种政治倾向,但不结盟运动的实践突破了原先划定的和平中立的框框,它带头举起反帝反殖的旗帜。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美苏两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受到美苏霸权主义威胁的不结盟国家,将反美苏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政治部分,此后,历次首脑会议都把经济问题列为主要议程,并作出一系列规定,开始具备一个正式组织的特点,逐渐走向制度化。据统计,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是亚非国家,拉美国家中只有古巴1国。1979年第六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举行时,非洲国家(除南非外)全部加入了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中已有14个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摘编自周纪荣、汪于麟、孙鲲《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前景》

材料二   美苏冷战初期,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从政治到经济都被美国牢牢控制,成为美国忠实的盟友。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拉美国家转向左翼执政,为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拉美左翼政府对内坚持发展民族经济,对外反对美国干涉拉美地区事务,强烈谴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拉美国家逐渐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转向不结盟,并对正在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表示强烈认同。随着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所倡导的各种国际主张也得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支持,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逐渐向不结盟运动靠拢,选择加入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高志平、肖曼《冷战时期拉丁美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2021-11-01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言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本土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
篇数151394

1958年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和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奥德赛》《伊利亚特)》,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

——摘编自《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材料二 在民间文学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流畅自如的语句,表现了东方民族埃及人、波斯人、印度人一美丽幻想所具有的力量。

——高尔基

材料三 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里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视,竟然假托它们是古希腊人的著作。

——摘编自《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和古印度史诗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6 .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在1100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0~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因为日军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通过奖励垦荒、科学种田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粮食总量,提高边区自给水平。鉴于边区农业生产制度尚未成熟,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通过提供危机贷款,给受到自然灾害的农民购买粮种,以保障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得到保障,压力减轻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根据地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使边区政府渡过了粮食危机。边区政府在应对粮食危机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受人民信任。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怿《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应对粮食危机举措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16世纪~19世纪)近代英国每一时段影响世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部分)。


——摘编自[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修改或补充两件大事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明确写明是“修改”还是“补充”,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4-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首脑们联合声明集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即使意识到“无法阻挡中国返联”,美国还在为保住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席位进行“最后一搏”,它的要点,用美国常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的话解释说:“我们不讨论谁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们所做是以联合国这个政治为主的组织对此现实——中华民国一直以来是联合国的忠实会员,另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统治着更多的人口一做政治上的决定....天时、地利、人和,新中国就这样被“抬进了”联合国。

————摘编自邓亚君《新中国重返联合国40年》

材料二19964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第二年(1997年),五国领导人又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20007,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观察员的身份首次出席了杜尚别元首会晤,会晤内容也由边界问题逐步扩大到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20016,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摘编自宫力、王红续《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最后-搏”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当时中国“人和”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合作组织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2021-01-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编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材料二世族庄园在唐代以前为数众多,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落到新兴军阀的统治之下",众多世族庄国走向破败。中唐以后,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国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些佃农虽然仍是庄图的劳动人口,但已经不再以“奴婢”称之。中唐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庄园产品剩余增加和交易盛行,庄园的经营功能逐步完善,农副产品的交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