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


   

材料二   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以吸引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结合材料一、评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论结合,逻辑紧密)
2023-1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龙媒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丞相、相国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内史、纳言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4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91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虎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栓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2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253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嬉,是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在乾隆朝达到了巅峰,号称冰嬉盛典。道光年间,清朝国力衰退,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清政府日常经费拮据,无力承担阅视冰技的财政支出,“天暖冰薄”成为停阅冰技的官方理由……道光二十年,潜藏多年的贸易危机逐步上升为战争,最终导致“冰嬉盛典”瓦解。光绪年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殖民化和近代化进程逐步加深。传统中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西方文化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试图延续康乾盛世的礼乐制度和文化影响力。“冰鞋之戏”的短暂恢复,就是清廷为重现“王道之隆”作出的巨大努力。与乾隆朝相比,光绪朝的“冰鞋之戏”虽然也试图在自身文化中寻找重振国家之路,但这种临时拼凑的庆典,更像是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清廷在恢复国家形象方西作出的被动“回应”。

——摘编自任昳霏、郭磊《飞驰的冰刀与停滞的帝国——冰嬉盛典与清代文化命运兴衰》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冰雪运动迎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1951年,在吉林省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滑雪表演大会,对当代滑雪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学校体育方面,滑雪也作为一项体育教学被列入教材。1953年,我国运动员在花样滑冰技能上开始迈向创新之路,与滑冰相关的群众性休闲活动也开始涌入人们的生活。1963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冰灯游园会,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时代冰上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冰雪运动纷纷走出国门,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1992年,在第16届法国冬奥会中,中国队实现了在冬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冰雪赛场上,中国的奖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运动员已经成为冰雪运动的竞争力量之一。

——摘编自崔乐泉、张红霞《从传统冰雪到冬奥文化: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道光年间“冰嬉盛典”瓦解的原因,并对光绪年间“冰鞋之戏”的短暂恢复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原因。
2022-05-19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帕卡尔石棺盖板上的线刻图像体现着古代玛雅人有着原始的宇宙观与思维方式……因玛雅文明发达的农耕文明作为先决条件,自然界一年四季、寒暑更替的时间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玛雅人的观念里,时间是周而复始、不停轮回地循环着的,这也渗透进入统治阶层的统治理念、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玛雅文明中将人类生活的中界定义为五瓣梅花结构,且统治者位于其中心位置,也表明统治者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为了使他的权力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到玛雅宇宙观的认知体系,并以宇宙观促进宗教活动。这些宗教信仰渗透进入玛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筑了玛雅人的宇宙空间结构、神灵体系、创世演变、宗教仪式、死亡与重生以及国王与贵族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维系了古代玛雅社会的稳定运转。

——摘编自吴思佳《玛雅墓室壁画的宗教意义——以帕卡尔石棺线刻图像为例》

材料二 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林肯政府在战争开始后奉行的基本政策是反对分裂……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作战,这在当时是正确的,有利于维护联邦的统一。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预告性的《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摘编自《林肯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宗教的特点,并概述玛雅宗教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
2022-11-25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