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


   

材料二   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以吸引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结合材料一、评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论结合,逻辑紧密)
2023-1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龙媒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87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虎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栓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2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华文化圈”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及东亚乃至更远的范围;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教、典章制度、科技和中国式的宗教(如中国化的佛教)等方面;从时间上看,“中华文化圈”的整体格局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因而也被称为“唐文化圈”。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我国学者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国家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采用军事的、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评析上述两种关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美国、苏联、中国经济政策简表

美国苏俄(苏联)中国
自由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新自由主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选出至少两项经济政策,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A卷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87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