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选必1封面图片考。

选必1封面

上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宋代科举图》,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1)若此图确为《宋代科举图》,从皇帝端坐于上、考生书写于下的场景可以判断,该科举考试的环节为(     )(单选)
A.乡试B.会试C.殿试D.武举

(2)有人对该图是宋代科举场景的说法提出质疑。请判断下列理由分别针对的是图像中的哪些细节提出的质疑?(配伍)
图像细节质疑理由
(1)考生站着考试,随意离座,相互交谈,更有相互作揖者。A.宋代科举,考生按榜就坐,不得移易,不准交谈。
B.考生进场前严格搜身,门禁森严。凭号入场,失号不得入。
C.宋代科举考毕,弥封、誊录。交卷时考场官员已做好收卷准备,严防考卷顺序错乱。
D.考生应穿白色麻衣入考,衣着亮丽则有挟带之嫌。
(2)大门敞开,门口士人交谈甚欢。
(3)场内考生着中下级官服。
(4)考生完成试卷直接提交,很随意。

(3)有人说,以上质疑理由要证伪“该图作者想要反映宋代科举场景”,证据尚不充分。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有学者发现该画原稿右上角有“召试县令”四字。通过考证,该图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帝鉴图说》中的一页。该书是张居正通过若干帝王故事教育万历帝为君之道的启蒙教材,图文并茂,每图附张居正解说。以下为“召试县令”的解说:

(唐)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县令不好,则一方之人皆受其害,故常加意此官。是时有吏部新选的县令二百余人,玄宗都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那县令所对的策惟有韦济词理都好,取居第一、拔为京畿醴泉县令……又四十五人,考居下等,放回原籍学问,以其不堪作令,恐为民害也。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开元之治。今之知县,即是古之县令,欲天下治安,不可不慎重此官也。

(4)(唐)玄宗这一称谓属于(     )(单选)
A.尊号B.谥号C.庙号D.年号

(5)根据以上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通过解说可确认该图反映的非宋代科举而是唐代科举
B.通过文字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仍存在推举方式
C.该故事以记述帝王负面言行起到“恶可为戒”的目的
D.张居正据此告诫万历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6)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选必1选用《召试县令》图作为封面的合理性。
2023-12-15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道:“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
A.“大食”指波斯国
B.“西京”指唐都洛阳
C.“远人”指遣唐使
D.“全盛”指开元盛世
2019-11-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作者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发展性
D.多样性
4 . 【不同人眼中的孔子】

材料一: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概述材料中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所说的孔子。
(3)他们这样评价孔子的意图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019-01-30更新 | 2428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质量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变化中的孔子

材料一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巴黎,1687年)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祭孔令》(1913年)

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伏尔泰、袁世凯、李大钊分别如何评价孔子?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嬗变?

7 . 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道:“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
A.“大食”指阿拉伯帝国
B.“西京”指唐都洛阳
C.“远人”指中亚粟特人
D.“全盛”指贞观之治
2019-05-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金山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8 .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2016-11-2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9 . 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

表一:欧美大国钢铁产量(1890-1913年)

(单位:百万吨;1890年为生铁产量,以后年份为钢产量)

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美国9.310.326.531.8
英国8.05.06.57.7
德国4.16.313.617.6
法国1.91.53.44.6
奥匈帝国0.971.12.12.6
俄国0.952.23.54.8
意大利0.010.110.730.93
1.(1)表一数据反映欧美大国钢铁产量增长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单选)(                         
A.英国美国                    B.俄国德国                    C.美国德国                    D.美国俄国
(2)表一数据反映欧美钢铁产量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双选)(     
A.钢铁产业部门的新技术改造                           B.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C.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D.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表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别占有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3.9亿
法国296235万
德国101307万
比利时11500万
葡萄牙8968万
荷兰83741万
意大利4139万
2.(1)表二是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结果,其中几乎完全被殖民地化的大洲是(单选)(     
A.拉丁美洲                    B.非洲                           C.亚洲                           D.美洲
(2)对表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双选,4分)
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B.揭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序幕                  
C.形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表三:欧美大国总人口(1890-1920)(单位:百万人)

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1920年
俄国116.8135.6159.3175.1126.6
美国62.675.991.997.3105.1
德国49.256.064.566.942.8
奥匈帝国42.646.750.852.1--
法国38.338.939.539.739.0
英国37.441.144.945.644.4
意大利30.032.234.435.134.7
3.(1)表三中1890-1913年欧美大国人口普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选)(     
A.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B.工业革命影响              C.医疗体系建立            D.城市化推动
(2)表三中1913-1920年欧美大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     
A.疫病流行               B.人口迁移                     C.环境污染             D.世界大战
4.结合上述内容,概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发展趋势。
2024-04-1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铜—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

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
序号考古发现     名称历史意义

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我国目前发现铜采冶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

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

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青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1)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单选)(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万邦”时代       D.夏商时代
(2)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单选)(     
A.①                    B.②                      C.③                      D.④
(3)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的(单选)(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宰相制度
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

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

(1)上述材料中“元狩”“元始”“武德”“太和”属于(单选)(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字号
(2)上述材料③孝文帝属于(单选)(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3)三则文献史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双选)(     
A.政治制度建设                                             B.货币名称变化
C.货币制度改革                                                D.赋税制度演变
3.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的中华文化。

任意选择上列文物中两件,依据示例,尝试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示 例:(F):中外文化交流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中国古代宫殿式大型建筑文化特色。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4.任务四:结合本题中提供的文物,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2024-04-1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