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4 道试题

1 . 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材料一   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一条从北极点直到南极点的分界线……之东侧且未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葡萄牙国王及其继承人所有。……若其位于分界线之西侧且未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国王(西班牙国家元首)及其继承人所有。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与这条“分界线”产生直接相关的背景。(     )(双选)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早期殖民扩张

材料二

——摘编自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

2.根据材料二的示意图,完成上述填充。
14______        15_____        16_____        17_______
A.威斯特伐利亚             B.国际联盟               C.大国一致            D.全体一致     E.威斯敏斯特          F.欧洲联盟          G.协调             H.和平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国际法体系演变的特征。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

4.结合材料三,归纳国际法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4-06-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班
2 . 华人移民。

华人出洋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社会变迁互动。

材料一   明永乐皇帝此举旨在宣威异域,但其重要意义还在于船员们带回了关于远洋航路和潜在市场的信息。移民是沿着贸易航线流动的,因此完全可以将明王朝的远航视为中国近现代移民的先驱……正是在这一年(1567年,隆庆元年),中国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长期推行但实效有限的海禁政策,民间贸易在移民中的作用逐渐增长。

——【美】孔飞力《他者中国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1)判断材料一中的“此举”是指____。(单选题)(     
A.开辟海上丝路B.郑和七下西洋C.打通太平洋丝路D.全球航路的开辟

材料二   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中英《北京条约》

材料三   鉴于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劳工进入美国会危及美国境内某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因此暂停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来美国,或在上述九十天期满后来美国,留在美国境内,均属非法。

——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签署《排华法案》(1882年)

材料四   19431217日,美国国会通过《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正式废除《排华法案》,同时以配额形式每年允许105个中国移民进入美国。

——姜云珂《〈麦诺森法案〉的出台与〈排华法案〉的终结》

(2)概括材料三、四对华人态度的变化,请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印尼华侨则创办了10多种报刊,其中《赤潮》是最早的一份抗日期刊……到1940年底海外华侨所组织的大型救国团体总数达649个……整个抗战期间各地侨胞总共捐款达国币50亿元……马来西亚的华侨组织发起救国连锁运动:拒绝买卖日本货物,不在日资工厂企业上班等……美国有13000多名华侨在陆军服役,占当时旅美男性华侨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王富盛《1931—1945年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五、归纳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主要方式。

材料六   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的照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华人移民?
2024-04-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水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3 . 工业革命中的女性。

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的角色与地位也随之变化。

(1)下列成果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双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____(双选)。

(2)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属于此范围的是____(单选)
A.手工工场、工厂制度   B.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C.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D.工厂制度、跨国公司

材料一   伦敦布莱恩特和梅公司的火柴厂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的工资却不到5先令。公司实行从3便士到1先令不等的罚款,女工并不能每次都拿到全额工资。违规行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经允许上厕所。……火柴所用的黄磷原料,导致皮肤发黄、脱发和颚骨炎(骨癌的一种)。

——1888年安妮·贝桑特《伦敦的白奴制》

(3)根据材料一,概括女工工作的特点。

女工处境经报道后,引发关注。该公司强迫女工签署声明,这激起了她们的愤怒,发起了“1888年火柴女郎罢工”。

材料二   《Pall Mall公报》的编辑威廉斯·特德、工党选举团的亨利·海德和救世军的凯瑟琳·布斯都加入了记者安妮贝桑特争取改善工厂工作条件的运动。

英国最著名的《泰晤士报》等其他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评论说:“女工们没有被允许走自己的路,而是在不负责任的顾问怂恿下去罢工。这些现代工业化世界的害虫,正竭尽全力使这场争论达到顶点。”

——摘编自夏金娇《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变》

(4)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归纳当时社会对女工罢工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在两周内,由于工会的支持和一场筹集了400英镑巨款的公共运动,妇女们赢得了重大的让步。她们组织了煤人工会——英国最大的妇女和女孩组成的工会。这是英国“新工会主义”爆炸式的巨大进步,当时技能不熟练的无产阶级第一次组织成了工会。

——安娜·慕尼沃兹和艾伦·伍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解放》

(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2023-03-06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问天之路。

20221130日,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迈入新时代。


(1)从古至今,人类对天空的梦想从未间断,请将下列各时期人类探索天空的成果与相应的区域匹配。(填写字母)

A                                                  B                           C 美国莱特兄弟试飞飞机

   D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E象形文字与太阳神画像     F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人类对于“问天之路”认识途径的变化。
(3)“问天之路”的前行,得益于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结合所学,完成时间轴。(填写字母)


    A.打制石器                              B.电动机                       C.电子计算机

   D.铁制农具                                          E.磨制石器                                   F.蒸汽机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归纳影响人类探索天空的因素。
2023-03-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27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
(2)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8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1943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1945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5)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发展概况
19491959新中国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建交高潮。
19601968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60年代迎来了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91978毛泽东提出了联美抗苏“一条线”战略,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和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
19791989邓小平将这一时期外交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建交国总数上升到137个。
19902002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160余个。
20032012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近180个。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局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19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2022-05-0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文明的转型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的重大变革推动文明转型。但在特定情况下,某些文明地区因冲突而逐渐转型。

材料一   几百年前……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促成西方文明转型的因素。
(2)归纳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表现。
(3)有学者认为:“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8 . 儒学的传承

问题
(1)指出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归纳儒学在传承发展中呈现的鲜明特点。
(2)综观东汉以来的时代变化,概括儒学面临困局和挑战的主要原因。
(3)宋人在复兴儒学方面,是如何体现“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51次组卷 | 3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3月分层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 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ll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 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 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 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 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城、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