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以下是1850—1990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内战的结果使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B.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削弱其经济实力
C.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其经济达到最高峰
D.二战后经济实力下降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2024-03-2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

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

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

《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

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

——《史记·六国年表》

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1)《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

(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历史地位的肯定B.未曾称帝的失望C.行为乖张的讽刺D.地位出身的贬低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
(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西周与东周     B.春秋与战国C.三国与西晋D.西晋与东晋

(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
(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
(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
2024-04-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较难(0.4) |
3 . 跨越时代看张骞

某同学以《跨越时代看张骞》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从大将军(卫青),以尝使大夏(注:西域国名),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注:北方地名),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注:迷路)。……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注:作战延误期限),当死,赎为庶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骞为人强力(注:坚强有力量),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凿空(注:开通道路),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注: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注:死亡)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注: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作战),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

——(西汉)《盐铁论》

材料三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节选)

材料四   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

——(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节选)

材料五   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猾夏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注:白人)所专有也!(二)开欧亚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近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

——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902年


(1)根据上述史料,归纳司马迁眼中张骞的两重身份及其作为。(双选)
A.军人;跟从李广战无不胜   B.军人;向导有功,但作战能力不强
C.使节;抵达罗马沟通欧亚   D.使节;信念坚定,且赢得“外国”信任
(2)材料二、三、四对张骞持何态度?
(3)材料五从哪三个角度评价张骞?(四选三)
A.民族主义角度,即抵御“外族”入侵   B.文明交往角度,即促进欧亚交通
C.国家统一角度,即促进疆域完善   D.制度改革角度,即宣传君主立宪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评价张骞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时代色彩?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评述张骞。
2021-12-1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议会行使了弹劾权
B.德皇有充分统治权
C.德国军国主义浓厚
D.德国仍是君主专制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800次组卷 | 28卷引用:上海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图所示的朝代是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一

图二


问题:
(1)写出图一和图二中实行的地方制度的名称。
(2)简要评述其特点和影响。
2016-11-18更新 | 8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