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思想巨擘不同文明诞生了一系列思想巨擘。他们或思考治理国家的方式,或探究人与人的关系,或反思人与自然的联系。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人类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学社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主题探究。
活动准备:四位思想巨擘的图片




图一:孔子(画
像)

图二:苏格拉底

(雕塑)

图三:佛教创始人

悉达多(壁画)

图四:卢梭(油

画)



(1)活动一:将上述思想巨擘所处的文明定位于下列地图中相应位置。(涂字母)
(2)活动二:同学们以老胶片形式呈现了人物所处时空环境的片断,依据设定的身份体验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完成填空。
(3)活动三:有同学关注到: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以上四位思想巨擘,哪三位属于这一时代?(     )(四选三)
A.孔子B.苏格拉底C.悉达多D.卢梭
(4)“轴心时代”的这些思想巨擘,思考方向各异,思想内容各具特色。这些思想的多样性,与他们所处的各自时空环境密不可分。请选择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谈一谈他的思想与其所处的时空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4-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舰队抵达日本。


图二:1871年岩仓使团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从横滨启航。


(1)图一和图二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分别给日本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2)谈谈这两幅图给你的启示。
2024-03-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痛斥下跪请安的礼俗:“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进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同年春,江苏巡抚陈夔龙也通令全省,在废除跪拜礼的同时,禁止在公札中使用“卑”字。此后,各省纷纷效法,废除跪拜请安礼风行全国。

材料二: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

——《大公报》1907年2月3日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大公报》中所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感想。
2024-03-27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国内政治革命大体上都要经过这么一个周期,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有很大差异。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进化的阶段,过了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期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成果的巩固——这似乎就是革命的一般规律。”


(1)请以英国“清教徒革命”或法国革命为例概要写出其所经历的“周期”。
(2)谈谈你对这一“周期”的认识。
(3)你认为认识这一“革命的一般规律”的意义是什么?
2024-03-2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纪念日》是列宁在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五十周年时写的,其中说道:“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列宁认为1861年改革“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列宁在写《关于纪念日》之时,俄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发生了什么转变?
2024-03-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虞和平在《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中记载:张謇于1913年出任主管全国农工商各业的农商总长,他自己表述出任农商总长的心态时说:“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然外观时事,內忖精力,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所可以告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国务院诸君,交成职责而已。”


(1)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张謇为什么会说出“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这样的话?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张謇出任农商总长(1913——1915)前后,民族经济取得了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
2024-03-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能源革命

2014年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由此,需要深刻认识近现代能源革命,才能去构建中国未来安全、美好的能源前景。

材料一


             
          A.三轮汽车                         B.“火箭”机车                           C.核能工业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资源将在40年内枯竭,天然气资源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资源也只能使用220年。

目前各种发电方式的碳排放率,g碳(/kWh):常规燃煤电为304,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为270,燃气联合循环发电为118,带烧天然气备用机组的太阳能热发电为47,地热发电为2.5,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则为0。

迄今,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还有20多亿人口尚未用上电,其中我国约占6000多万人。由于无电,这些人大多仍然过着贫困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这些地方,缺乏常规能源资源,但自然能源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并且用电负荷不大,因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其供电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0《发展新能源材料的迫切需求》


(1)材料一中AB展示的分别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们促进了哪些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
(2)选择材料一中所示现象首次出现的时间段,填入以下空格(填入字母序号)。
“1800-1870年”:________“1871-1929年”:________“1947-1973年”:________
(3)选择正确答案填空(单选,填入相应字母):
材料二中,①在1930-1946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世界GDP同比增速大跌的原因:________
②1947-1973年间世界GDP同比增速上升的原因________
③1974-1983年间同比增幅下跌的原因________
A世界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B恐怖势力的破坏
C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D“滞胀”危机
(4)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5)就以下观点之一,谈谈如何认识近现代能源革命?
①能源是世界现代化的基础,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动力之一。
②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要求: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3-12-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8 . 天下一统。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材料中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
2.材料中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天下共主”借助哪些制度来稳固自身的统治?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3.“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单选)
A.公元前3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早期D.公元前2世纪晚期

材料三   

                                 A     

       

                                 B

                  

                                C


注:如图中箭头均表示周边少数民族迁移方向。
4.请按照所处朝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材料三中三幅地图进行排序。
5.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趋势有。(双选,多选或少选)
A.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B.统治疆域的扩大
C.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D.皇权的不断加强

材料四   臣上不敢负恩,下不忍负心。唯秉至公,以为取舍。虽有仇怨,不敢弃之,虽有亲故,不敢避之,唯求直言,以副圣意。

——白居易《论制科人状》

6.材料中白居易“唯秉至公”之语是对哪一制度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这一制度对于维护“天下一统”的意义。
2023-1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众说汉武帝。西汉以降,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众说纷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记述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除此之外,在加强专制集权方面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请从政治、经济角度各举一例。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2.材料三从________等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材料四   (汉武帝诏)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注:选摘自汉武帝《轮台罪己诏》。这是公元前89年,68岁的汉武帝在经历了“巫蛊之祸”和李广利全军覆没后向天下颁布的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

——《汉书·西域传》

3.材料四能支持以上哪则史料的观点?请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4.请基于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汉武帝评价出现争议的原因。
2023-11-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某校集邮协会组织校内邮展。他们计划以中国邮政2022年8月发行的《中国篆刻》邮票作为展示框素材,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邮票A:
秦·宜阳津印
邮票B:
唐·中书省之印
邮票C:
战国燕·外司炉鍴
邮票D:
汉·朔宁王太后玺
铜印,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印文小篆。宜阳,旧韩地名,秦时设县铜高鼻纽印,为唐代官印。印文笔画以铜条弯曲焊接成。印背刻楷书“中书省之印”铜鼻纽印,因印面“炉”字与货币文字相同,推测为铸币官之官印。印文为燕古文字金质龟纽印,为反王莽义军首领之一隗嚣(朔宁王)为母亲镌刻。印文兼小篆和隶书特点
1.若以邮票中的印章出现先后布置展览框,以上邮票排序应为:(填写字母)
排序1:邮票___→排序2:邮票___→排序3:邮票___→排序4:邮票___
2.请根据邮票及说明,结合所学,解答以下历史问题:
(1)“宜阳津印”除能反映秦代印章制度外,还能体现当时:(选三项)___
A.行政区划演变     B.航运交通发展     C.统一文字政策     D.三公九卿设立
(2)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之印”说明中的“”处应是:(单选)___
A.草拟诏令的部门     B.审核诏令的部门     C.执行诏令的部门     D.管理赋税的部门
(3)专家推测“外司炉鍴”为铸币官之官印,其研究方法是:(单选)___
A.参考名家史论     B.借助史料互证     C.利用科技手段     D.查阅官方档案
(4)汉代礼制,只有王、列侯、太子、丞相、大将军方可使用金质龟纽印。隗嚣未受汉朝廷册封,却僭用龟纽金印,说明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单选)___
A.王纲解钮       B.三国鼎立     C.民族交融     D.边疆危机
3.邮票设计者将印章、印蜕(印章钤印在纸上的图样)、印面共同呈现在方寸之间。其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印章的各部分特征,展现更多历史信息。请根据以上材料完善下列填空。
印章特征:印章有金印、铜印等不同材质→历史信息:反映各时代___的不同。
印章特征:印章有镌刻、焊接等不同___→历史信息:反映各时代手工业水平、技术的不同。
印章特征:印章有___→历史信息:历代印章、印玺设计规范或礼制规定的不同。
4.如果邮政部门增加一枚邮票,选用教科书中《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作为素材(如下图),对于反映中国唐代以前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具有怎样的补充意义?
驼钮金印。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魏晋时期颁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表明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赐给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
5.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中对于“中国篆刻”有如下介绍:

篆刻艺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印章最初被用作签名或权威的标志,但后来被所有社会阶层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使用。……非常多样的图案是艺术家想象力和文化的结晶。作为书法和绘画的工具,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表达了整个(中华)文化对人类和自然的看法。今天,印章继续用于官方文件和私人信件。尽管了解复杂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但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仍在练习篆刻艺术。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国篆刻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