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殖民主义活动造成全球现代民族矛盾的形成和持续。殖民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殖民征服消弹阶级冲突,引发了两类民族矛盾。一类是殖民民族和被殖民民族之间的矛盾。在亚、非、拉许多地区反对殖民主义成为创造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有效渠道。这一矛盾也造成新生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和新生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另一类是殖民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殖民主义国际体系以暴力为基础,依靠单极霸权国家维系运行,霸权国家对其他殖民国家实行再剥削。

——摘编自杭聪《殖民主义与非洲发展的困境》

材料三   60年来,亚非这两片古老大陆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亚非各国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相继赢得了政治独立,坚定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亚非两大洲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地区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活力的地区。在万隆精神激励下,亚非国家联合自强,区域、次区域、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亚非地区有100多个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文明画卷。

——摘编自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殖民主义活动造成的两类民族矛盾,并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两类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万隆精神”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及其背景,阐述中国政府是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
2024-05-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黄金不再在人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贪婪的手掌再也无缘接触它。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这段话的背景可能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B.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
C.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D.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4 . 在现代菲律宾,超过85%的民众信仰天主教,当地华裔已普遍接受在教堂举办婚礼,但有的华裔会请佛教僧侣证婚。当地举行的庆祝妈祖(中国传统海神信仰)诞辰活动,不但会请天主教神父主持弥撒,还会在庆典的最后一晚举行天主教式的花车游街。这主要反映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扩散B.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C.现代菲律宾文化的多元性D.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制度

简介

选举制

在原始民主发展阶段,主要选举部落联盟领导人。商朝时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一种选任方式;西周则“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贤与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春秋战国时期,荐举选官日益普遍,大批贤能之士通过荐举步入仕途,取得高位

学仕制

即由学入仕。夏商周三代,无论是卿大夫以上世袭的官员和从士中选拔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培养

世官制

即古代贵族世代承袭官职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到春秋初期

军功制

是春秋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大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为发达

客卿制

指在一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被以客礼相待,以客的身份入仕。“客卿”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战国,其中燕、齐、赵、韩、秦等国均有客卿,秦国最为活跃。与客卿制密切相关的是养士制,由政府或执政的高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摘编自齐秀生《先秦官吏选拔制度述略》

材料二   两汉实行察举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官吏按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宰相、九卿等策试,最后根据对策成绩授官。魏晋时期,为了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地方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该制除考察士人的经学、德行、乡间清议外,还增加了家世、实才等内容。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而行科举制,即官府定期举行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科考查学子经义、时务策和诗赋等,并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该制度下,不问出身,学子均可参加官府的逐级考试。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2023-10-16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早在1851年,众议院就有部分议员提出了官员分级考试录用的建议。1864年,共和党参议员萨姆纳指出:“这是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我们整个制度就像一支熔化的蜡,准备接受一次压膜”,他建议,官员任用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此后,罗德岛的共和党参议员詹克思于186518661868年三次向国会提出改革官制的议案和报告,他介绍了中国、普鲁士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力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他的主张实际上成为1883年《美国文官法》的雏形。

——吴志平《试析西方文官考任制的形成背景》

材料二   1884年,英国国会规定:文官要竞选国会议员,须先辞职。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严格限制公务员参加选举捐款,成为政治性候选人等政治行为。从事行政管理的文官职位,“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随内阁而进退”,文官的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张惟英《政体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文官法》得以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10-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为古巴比伦时期的一段楔形文字内容释读。这表明当时(     
一个来自于苏巴尔图的朱塔德尼城的女奴的名字是阿卜米塔比特。阿达德旮勒朱之子瑞板伊里从辛穆沙林手中买了她,并称出她的全部身价64“锱”的银子。瑞板伊里(买主)提供了1“锱”附加银子。女奴的背景调查期是3天,还有一个月的健康考查期。(卖主)辛穆沙林要根据国王的敕令来承担女奴所引发的诉讼要求。(证人略)
(日期)阿米迪塔那第4年(年名略)“置神座台月”(1月)20日
A.已出现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专业奴隶市场已初步形成
C.城市国家规范商业立法行为D.契约当事人双方权责明确
2024-06-09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关于三代(夏、商、西周)的历史事实,学者们一向是根据考古遗物来进行研究的。至今为止,这些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和成就。但是这里有个巨大陷阱,那就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受以“天下”为框架的史书《史记》的影响太深。一旦把视点太过置于“天下”,眼睛就会模糊不清。如果眼睛被蒙蔽,则原本清楚的事实也会看不真切。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来看待考古遗物的。这说明(     
A.要研究《史记》成书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立场
B.只有先确定史学研究视角才能更好地解释历史
C.历史研究中田野考古和文献资料应互相印证
D.对历史研究中的常用范式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2024-01-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派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西汉前期,中国北方匈奴强盛,置僮仆(奴隶)都尉管理西域,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西域诸族“不相亲附”,匈奴还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汉武帝制定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派遣张骞“凿空”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实现了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由此奠定了新疆地区在维系中国陆上交通、护卫中原诸王朝之西北地区边防安全的政治基础。

——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材料二   当时新疆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西方殖民势力的觊觎,其中有俄国“拓境日广”,扩张态势逼人。左宗棠认识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这样的地缘战略价值触动了清廷中枢,让清廷认识到重视塞防,收复北疆,方能“居中控制,南钤回部,北抚蒙古,借以备御英俄”。……同时建议“为新疆画长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须“设行省,改郡县”,从而为新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也使得原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伊犁转移至乌鲁木齐,影响至今。

——改编自袁天阳《左宗棠的边疆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时期新疆面临威胁的实质。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作的贡献。
2024-06-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文是周恩来的一段回忆,该段回忆可用以说明(     

我同叶剑英参谋长到南京,开始蒋介石还没有决定给八路军以名义,但是到上海打响了,他(指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18集团军的番号,要我们军队去打仗。

A.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影响力B.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
C.淞沪会战对国内形势的影响D.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