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已经成为帝国宰相的俾斯麦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调整了德国的外交政策,推行所谓的大陆政策。有学者称,德国之所以采用大陆政策是因为德意志帝国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一种法国抵押,“在将来,德国的每一个外交方面的敌人都可以无条件地指望法国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俾斯麦政府选择了拉拢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使之不能复仇的政策来作为基本的外交路线。这一政策被一些学者称为“保守性的和平政策”或“保障和平的政策”。按照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如果法国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我们就必须阻止她找到盟友。只要没有盟友,法国就对我们构不威胁”。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俾斯麦推行上述外交政策。俄、英、奥三国为争夺近东巴尔干地区一直矛盾重重,鉴于这些矛盾,三国都想保持与德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其支持。

1890年俾斯麦下台,德意志帝国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改弦易辙,继俾斯麦之后的卡普里维政府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授意下,打出了“新路线”的旗帜,在国际战略方面开始滑离俾斯麦所制定的欧洲安全政策的轨道。威廉二世宣称:“巨浪在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国门,并且催促着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换言之,遵循一个世界政策。”1897126日,比洛夫在帝国议会一次涉及对华政策的演说中对“世界政策”做了明确解释:“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占有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只给自己留下天空,自命清高,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总之,我们不想将他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意志帝国的“大陆政策”与“世界政策”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兰陵长公主之死案。神龟年间(519年左右),北魏兰陵长公主怀孕,期间因遭遇驸马刘辉(南方叛逃而来的皇室成员刘昶之孙)的不忠与家暴,导致腹中胎儿流产,并最终因伤逝世。案发之后,刘辉畏罪潜逃,与其有染的两位民女张容妃、陈慧猛及其兄长张智寿、陈庆和被捕入狱。该案审理过程如下:先是负责审理此案的门下省(北魏皇帝秘书机构)主张:刘辉殴打公主、堕杀胎儿,属谋反大逆,应判处死刑;张容妃、陈慧猛耽惑刘辉,也应判处死刑;张智寿、陈庆和知情却不防范,应判处流刑。对此,摄政灵太后基本核准,只将两位民女死罪改为髡鞭付宫(即剃发、鞭笞之后,贬入宫中为奴)。随后,尚书省(北魏正牌司法机构)三公郎中崔纂以儒家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对五位案犯的判决提出了三点抗辩:其一,公主已嫁刘辉,其首要家族认同即为刘家,而非皇室,公主流产之胎儿,首先是刘辉之子,其次才是皇室成员,故刘辉所犯是堕杀亲子罪而非谋反大逆罪,应判处徒刑而非死刑;其二,两位民女的罪行按照当时惯例至多处以徒刑,髡鞭付宫量刑过重;其三,两位民女均已婚,据当时已有的法律共识“已醮之妇,从夫家之刑”,其罪行不应连坐兄长,且法律允许“期亲相隐”,兄弟知情不报,可以谅解。此外,尚书省右仆射游肇亦奏言:门下省负责出纳,核罪结案,本非其事言下之意!门下省无权审理此案。最终,本案由灵太后一锤定音-尚书省所有抗辩驳回,崔纂乡职,游肇停薪。

——据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主之死案”的审理过程加以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其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短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4 . 从一战结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直接介入世界殖民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主张
1919年威尔逊认为殖民国家不应作为殖民地的主人行事,而应作为当地居民和国际利益的委托人行事;因而提出以国联“责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殖民体系。结果只是将德国、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置于国联管理之下。
1941年罗斯福认为应对托管区直接进行国际化管理,保证这些地区对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在这些地区的劳工、资本、企业的发展机会均等。
1942年罗斯福主张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在其监督下,把尚没有获得自治权的地区委托给一个或几个会员国暂时管理,托管地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条件下获得独立;美国应担当起领导责任。
1950年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
1953年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暂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
1956年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演变。
5 .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议会立法
1802年《学徒道德健康法案》,保障棉纺厂和其他工厂学徒工的健康和道德情况
1819年规定工厂童工的工作条件,任何纺织工厂不得雇佣不满9岁的儿童,16周岁以下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1825年禁止儿童在夜间工作
1833年制定工厂视察员制度,赋予视察员实地检查、监督和违规罚款的权力
1860年谋矿规范法令提离安全标准并禁止雇佣12岁以下儿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西会通”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

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

——摘编自《理性的启蒙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许公司在非洲复兴。1886年英国政府授予“国民非洲公司”特许状,不久后改名为“皇家尼日尔公司”。1900年英国政府接管该公司所占土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尼日尔公司与尼日利亚部落首领签订的“标准条约”(部分文本)

_年__月__日,首长__与皇家尼日公司签订条约
1.我们.署名的首长__,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今天将我们的整个领土永远割让给公司和它的继任者。但如果公司要求使用任何土地,应向私人拥有者支付合理金额。
2.我们将授予公司及其继任者全部管辖权;并保证未经公司批准,不与其他部落开战。
3.我们还授予公司及其继任者在我们区域内永远唯一的开采权。
4.不与公司以外其他任何外国人进行交往。

材料二   政府授予特许状后,皇家尼日尔公司颁布高昂的关税和许可证条例,利用经济优势在进出口方面控制非洲市场与生产商。棕榈油是其“合法贸易”的主要产品。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蔓延,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为满足欧洲交通运输业发展对橡胶的需求,该公司建立了一个小型橡胶实验种植园鼓励种植。1890年至1892年,法国以探险尼日尔河道和商业贸易为由,派遣米松携带军事武器进入公司领域,杀害、致残并将数百名受英国保护人员卖为奴隶。而且未经公司允许.他们在公司区域建立贸易站。1892年8月,皇家尼日尔公司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以非法贸易为由驱逐了米松团队。

——摘编自项容《皇家尼日尔公司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皇家尼日尔公司在英国对西非殖民扩张中的多重角色。
2024-05-1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300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刘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