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世纪40年代初,《岳飞》历史剧巡回演出,场场爆满。重庆国泰大剧院一连演出八场,一时间万人空巷。演出现场,中方还负责招待了英、法、美、苏等许多国家的驻华使节,并赠送“还我河山”的旗帜。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电影放映技术的提高B.提振抗战士气的需要
C.西方青睐中国的文化D.艺术出现平民化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引礼入法”的举措,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

——摘编自李东泽《汉代礼法结合统治模式的确立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影响。
2023-05-1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文明早期到现当代,人类文明始终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多样性,一是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一是同一文明体内部构成要素、构成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和冲突。可以说,“文明”与“多样”具有共生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性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也是导致各类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

——摘编自陈患《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清楚)
5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解决战争物质的急需,不得不在殖民地和自治领发展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埃及的工业企业数增加了40%,印度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自治领的工业增长更多。这反映了(       
A.亚非拉国家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英国殖民体系瓦解趋势进一步强化
C.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大爆发D.二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经济实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读下表信息。表中结论得出的依据是(       
时间机构及报告结论
1997年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15年前,美国不会有过去苏联那样的全球性竞争对手;2015年后,可能出现同美国匹敌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俄国和中国具有这种潜力”
199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表报告2025年前不大可能出现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但新兴强国将越来越约束美国的地区选择并限制其战略影响”
A.美国影响力的衰退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新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2023-06-2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
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2023-05-10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A.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