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部分学者这样评价明治维新“:天皇制绝对主义是……代表绝对主义封建反动的一面。”关于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土地制度的变革,他们认为,改革后的地税仍是封建地租,只不过缴纳的对象由领主变为国家,地租的形式由实物变为货币而已。他们认为,“新地税的性质,在本质上和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被征收封建贡租完全一样”。但是,众所周知,新的地税被政府用来兴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变成了对华族和士族的支付公债,促使其转化为工商业金融资本,起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以地税为主的财政收入,被大量地用于修建铁道和船只,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土地的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具有了自由身份,使农民大批破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有利于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敬秀《明治维新性质再辨析》

(1)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中地税改革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时地税改革的成效为例,简要评析明治维新中的“天皇制绝对主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赢家与输家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0-2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关于甲午中 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0-11-2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包世臣,字慎伯,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5岁启蒙读书,8岁便开始学做八股文。其时,清王朝吏治日益腐败,武备早已废弛,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面对如此的历史处境,包世臣深感帖括之业(指科举)无补于事,于是转而关心探究社会经济问题,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有学者指出: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经世”学风的形成,是“上承亭林(指顾炎武),下开龚、魏,旁及阳湖派诸子的一个重要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包世臣经世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上半年,中英两国就经济援华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英国的做法使中国政府果断地把外交的重点放在美国身上,积极争取美国的对华援助。同年,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活动日益增强,美国政府不断收到日本与德意进行联系,加紧组建轴心联盟的活动迹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识到不能把中国仅仅当作受害国,而是作为世界上的一部分,成为东亚制衡日本的因素。193811月,日本政府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了所谓的"东亚新秩序",这完全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相背离。面对日本在东亚如此翼张的侵略,美国在1938年底迈出了援华制日的第一步,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称为"桐油贷款计划"。蒋介石专门致电胡适,"借款成功,全国兴奋。从此抗战精神必益坚强,民族前途实利赖之。"虽然"桐油贷款计划"开启了美国有限援华的大门,但是美国因不想被卷入战争而没有采取能够直接遏制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的有效措施,对直接遏制日本实行"东亚新秩序"几乎没有起到作用。

——摘编自付秋香《19371940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桐油贷款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美国的"桐油贷款计划"。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张之洞,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感到中国与西方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向西方学习,大力兴办洋务实业,才能挽救危局。于是,张之洞在广东开设了水陆师学堂,创办枪弹厂,购买军舰,发展海军,创办用机器造钱币的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规模地办洋务实业,除了筹办卢汉铁路,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上,其中汉阳铁厂是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张之洞还办起了湖北织布局,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建起了湖北枪炮厂。办实业需要大批的人才,所以张之洞也很重视教育,在湖北建立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还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韩雅雯《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举办洋务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之洞的洋务活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乃至我们文化自信渐渐渍散,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思想的守旧、文化的过时。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文明的路径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传统的思潮,并被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文化不自信、文化自卑的论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二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摘编自袁宏禹《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10更新 | 35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