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的过渡,德治与法治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欣《先秦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礼法结合的理念与制度成果深刻影响到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各个国家的法制文明建设。儒家纳礼入律,借助礼义道德的力量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但封建法律的立法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其禁锢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观念难以成形……时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正是传统礼法治国思想在当代的表现形式。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不因为传统而过时,关键在于要与世推移,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自杨鹏程《礼法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本线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礼法结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中"礼”、“法”的内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 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乃至实体。为此,6国从煤钢共同体着手,开始推行经济一体化,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于1993年建立欧洲联盟,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从成员国数量看,欧共体欧盟历经多次扩大,发展到27国,牢固确立了其在欧洲的核心组织地位。欧盟形成时间之早、一体化程度之高、参加成员国之多、总体经济实力之强,都是世界其他一体化组织难以比拟的,它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弦《欧洲经济- -体化:由来 、发展与前景》

材料二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众多区域一体化组织中,又以欧洲一体化的成就最为突出。欧洲一体化以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为标志全面启动,成员国数量从最初6个扩大到27个,合作领域以共同的关税同盟为起点,逐渐扩展到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及货币政策等方面。欧盟目前拥有世界7%的人口(约5亿人口),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0%(约15万亿美元),国际贸易的五分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一是欧盟企业。

——摘编自裘真《欧洲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在秦汉时已相当明显。为了建立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要求知识与技术为富国强兵服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古代,凡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知识技能都占有明显优势,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发明非常多,尤以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著称于世,并获得广泛使用。有宋一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愈加巩固。而自唐中叶以来,土地国有制度(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及小自耕农经济不断壮大,土地买卖相当自由,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直接间接地促进了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辩论成风。所谓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鼓励了相关知识的探究与体系化。科举推行贡举,取士不问门第,即便出身低微,士人的发明创造也有了更多机会被注意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肖巍《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天主教的反动、专断,君主专制的暴政,赋予启蒙运动以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式。法国的社会结构,使得启蒙运动的社会政治基础非常广大,参加运动的阶级广泛;人民群众用武器的批判,推动启蒙运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广泛吸收自然科学成就,继承本国文化传统,扬弃前人的思想遗产,汲取现实斗争中的素材,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使启蒙运动具有激进的、革命的性质。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启蒙运动在法国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超过同时代其他任何国家。

——摘编自许序雅《试论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中国,法国思想启蒙的不同,并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丝织业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无论是在织作工艺还是产品的精度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苏、杭、湖州等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湖州尤以生丝的生产见长,时人称誉道:湖地宜蚕,新丝妙天下。苏杭均为丝织名城,其机户和织匠集中,生产规模大,品质好,花样多,新品、上品大都出于此地。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的宁、苏、杭就是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心。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江南丝织业的传统格局却发生了变化。江南丝织业相继引进手拉织机和电力织机,开始有手工丝织业向机器丝织业转化。1915年上海引入电机织绸之后,上海丝织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迅速超越传统的丝绸产地,成为近代丝织业的后起之秀。

——摘编自肖爱丽杨小明《近代沪苏杭丝织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三吴地区丝织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上海成为近代丝织业中心的因素。
2021-06-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晋,明末藏书家、出版家和文学家,江苏常熟人。少年时期,他曾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并游学于名师硕儒之间。毛晋一生“访逸典、搜秘文”,孜孜不倦,为其“正学”而服务,他认为出版的目的就是宣传儒家思想、教化世人、维护世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文学复古之风波涛汹涌,古籍刊刻成为时尚,毛晋“患经史子集率漫漶无善本”,竭尽全カ,寻求善本,追求版本选定和刊刻的精益求精。他所刊刻的《十三经》《十七史》等书籍前后有序、上下联系,并精心策划,能抓住读者的收藏及购买心理。他创建的汲古阁就像一座开放经营的图书馆,接待四方前来阅读的读者,“海内胜流至常熟者,无不以汲古阁为最”。

——摘编自岳淑珍《毛晋出版思想略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晋的出版思想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晋出版思想理念形成的原因。
2021-06-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备考冲刺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9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表。

地区工厂数量(家)蒸汽动力(马力)水动力(马力)
北部地区934265136094
苏格兰12532002480
密德兰地区54438大约1200
总数111330151大约9774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材料二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家民族纺织企业,资本3254.7万元,到1920年已增加到475家,资本8275万元。纺纱业在1913年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至118万枚,同一时期,布机由2016台增至2650台。厂数和纱锭、布机数在短短几年内就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累的两倍多。与此同时,广大农民织户纷纷破产,愈来愈多地变为向商人领纱织布、拿微薄工资的织户。如河北高阳的这种织户在1912年占全部织户的34.5%,到1917年增至69.2%。而少数资金雄厚的织户,则雇佣织工,扩大生产。一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工业动力的发展状况,并分析这一发展状况对英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中国民族纺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积极主战,然而,未成功参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结束,加剧了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的匮乏。为挽回颓势,英、法采取招募“干活不知疲倦”的华工的办法。据记载,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多人。华工抵达后即被编为华工军团,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设想以此为契机,打破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利益。得知消息后,华工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北洋政府维护国家利益。1919年5~6月,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奔走呼吁,并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不准他们出门、签约,并警告:若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同年6月28日,华工和留学生包围了首席代表陆征祥的寓邸,“陆征祥看见局势危险亦不敢再到凡尔赛去签字,当天的晚报登出了中国代表团在签字时缺席”。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招募华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在一战和巴黎和会期间行为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怎么会发生?它是由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而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补课。《青年杂志》创刊后,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内。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青年杂志》创刊的时间、地点和创刊人。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的分水岭。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李大钊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整理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说明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所作的贡献,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53次组卷 | 6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