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8 道试题
1 . [近代书籍的传播]

材料下表《海国图志》与《天演论》的传播

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

1843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刻本出版。《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

《海国图志》在刊印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据统计在1843年出刊到1852年的10年间印行数量极少,仅仅在沿海地区有传播,当时的官僚阶层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

1854年,中国船主陶梅和姚洪通过商船带往日本《海国图志》十五部,被官方征去七部,剩下八部得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之后被批准进口。

日本知识阶层对此书极为推崇,一些捕获到商机的书商对《海国图志》的翻刻、改译也提高了其影响力,仅仅1854—1856年,翻刻版本就达二十余种。

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严复修改《天演论》手稿时,《天演论》通过书信、抄本等得以流传。梁启超、康有为等学者,皆读过《天演论》早期的稿本或抄本。

1897年12月开始,以《天演论悬疏》之名初次发表了严复所译《天演论》,开始了《天演论》一书的公开印行传播。该书问世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

1897年,陕西味经售书处出版了《天演论》木刻本;1898年湖北慎始基斋木刻本《天演论》在1898—1905年间传布甚广,影响较大。

190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出现,《天演论》的流行趋势愈发迅猛;至1927年时,商务版《天演论》已印行32版,平均每年至少1次再版的速度递进。

请以“书籍、知识与传播”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三位一体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国家都在亚太地区。它的生效可以视为亚洲首次在全球经贸体系里拥有自己主导的统一区域秩序,将给成员国带来可观的开放合作收益。这意味着(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得到了加强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出现
C.经济全球化推进地区国家间合作D.世界贸易组织的领导地位在下降
2022-09-28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2022-11-10更新 | 489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方式主要依赖于骆驼商队,其特点是路远、时长、量小,只能以价高、量轻的奢侈品为主,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远洋海舶,载重量多在200吨以上,货运量大,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进出口商品扩大到一般民生用品中,中外交道和贸易的性质也从原来的奢侈品贩运转变为规模性日用品贸易。两宋时期,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能力是这种规模贸易的支撑力量。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兼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各国人民“心联通”不断走深、走实。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十年。目前中国已与14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文化和旅游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

——摘编自程佳《"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描绘美美与共、文明互鉴新画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贸易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5 . 两宋时期,江南、两浙、福建和四川诸路,种茶的园户极多。甘蔗的种植则集中在四川、广东、两浙、福建4路。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共3000户居民,“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专业化趋势加强B.区域间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改变D.人口变动影响作物的种植
6 . 从先奏到明清,有诸多少数民族在东北大地上生息繁衍。满族人依山面水而居,牲畜多采用家庭圈养方式;为防止越冬果木遭受冻害,契丹人发明了"土埋窖藏法";赫哲人用"凿冰钩鱼"技术应对江河四五个月的结冰期。这体现了东北(     
A.农牧经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B.经济水平始终落后于中原地区
C.条件受限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D.经济技术体现鲜明地域性特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典时代的雅典拥有一个作为市场的中心广场,公民的社会及政治生活多在这里进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市场必然是这样一个地方,上面的广场我们可以用来消磨闲暇的时光,市场则可供我们交换各种生活必需用品。”此外,宗教圣地、露天剧场、体育场馆等公共生活空间,也成为城邦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城邦公共生活的画面。这些公共场所是向所有公民开放的,为数众多的公民经常聚集于此,以参加城邦的各种公共活动,这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摘编自邵令《古希腊公民的公共闲暇活动》

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西欧各国的宫廷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城市承担起传承经济文化的功能。剧院、音乐厅、咖啡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戏剧不再是王公权贵的专属,而成为市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众剧院摆脱了宫廷戏剧的演出套路,上演了众多关注市民生活和讽刺政治的优秀剧作。这种由封闭到开放的趋势同样影响着西欧音乐的发展。在巴黎的公共音乐厅,交响音乐会和大型歌剧频繁上演,满足了民主时代人们的愿望。自1662年伦敦首家咖啡馆开业后,咖啡馆成为市民读报、交谈和讨论时政的自由公共空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公共场所的话题不再聚焦于文艺的评头论足,逐渐转向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这引起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恐慌,不少公共场所因此而被指责为“鼓励政治分歧和反叛思想的场所”。

——摘编自许正林、李倩《近代西欧报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公共生活场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如表所示为关于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可以用来说明(     
1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2000年到1000年的稻作遗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7000年到6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稻,江苏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
3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股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B.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辉煌成就
C.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D.中国的稻谷培植技术领先世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
2022-09-04更新 | 122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许多国际条约应运而生,并且达成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C.国际新秩序初步形成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
2022-11-29更新 | 601次组卷 | 1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