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庙会的类型可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此时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庙会宗教祭祀活动可分为佛教庙会祭祀活动、道教庙会祭祀活动和民间俗神庙会祭祀活动;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还是民间庙会行动的组织者、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都对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牛晓丹《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材料二   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朱元璋大力提倡官修城隍,鼓励举国皆祀。他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如关羽庙、岳飞庙等。到了清代,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北京地区的庙会,各种庙宇共计1300多所,如黄帝庙、观音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等。庙会在宗教、娱神的同时还有娱乐等活动。《妙峰山进香图》就描绘了人们赶庙的情景:进香者攀援山道沿途祭祀,山涧中有茶棚、戏班、杂耍、撑杆等,山脚下村庄有各种民间艺术、商品贸易之类的活动。

——摘编自王江华、姬文慧《浅谈庙会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庙会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庙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庙会的功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美国财政赤字达27亿美元。对此,国会通过立法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到1936年,美国最低税率已提高到4%,最高税率提高到79%。美国于1940年和1941年两次提高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税负。到1944年,联邦个人所得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纳税所得额不足2000美元的纳税人税率达23%,而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万美元者的税率高达94%。同年,联邦个人所得税从1935年的52.7亿美元增加到197.05亿美元。此后,联邦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并稳居第一税种的地位,联邦个人所得税由“富人税”演变为“大众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减税法案是一种供给性减税,是供给学派理论框架下的减税。由于没有其它宏观经济政策配合,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实施后,导致了高赤字、高债务、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等“五高”问题。

——摘编自付伯颖《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变迁的思考与借鉴》

材料二   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比重有所增加,成为我国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之后的第三大税种。我国自201911日起正式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新税法除提高起征点,基础减除费用提高至每月5000元,还新增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涵盖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扣除、住房租金、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方面。子女教育的扣除标准是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扣除,政策规定中没有人数限制。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适用对象是赡养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人的纳税人,扣除标准是: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对每月2000元的标准进行分摊扣除,但每人最多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202211日,我国新增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摘编自王子洋《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和80年代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中国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区别。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有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层。中央所做的事是极有限的,地方上的公益不受中央的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中国古代中央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不再下去了,县衙门与农民家庭大门之间的距离是交给地方的,所以构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和地方自治体制。表面上看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事实上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就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发挥效力的是绅士。自治团体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发生,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材料二   虽然清末成立的地方自治研究社和警察组织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中国固有传统中依然可以找到其影子。18世纪后,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在县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广东等省的县丞、巡检司与典史已经开始划定分辖区域,打破了原来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格局。地方自治研究社和警察组织正是延续了这一方向,在县下划分出更多的分辖区域,以便对基层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各种协会的成立成为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凝聚力所在。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完善乡村治理格局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与协调,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推进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如何形成互动的良性治理格局更是乡村社会治理成败的关键。鼓励乡村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明确其基本职能,积极营造属于乡村成员民主协商的新领域成为发掘乡村社会秩序活力与完善村民自治的新途径。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基层治理变化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基层治理的认识。
2024-04-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172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设有市场的城市有758个,1741年增加到786个,平均每个郡16个。市场数目不断增加,一般城镇都设有一个以上的市场。在市场广泛分布的基础上,地区性贸易中心逐步形成,例如西部的布里斯托尔,中部的伯明翰和诺丁汉,东部的诺里奇、金斯莱和赫尔,西北部的利物浦和卡莱尔,北部的约克和纽卡斯尔。英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国性贸易中心—地区性贸易中心—地方市镇三位一体的国内市场体系,国内流通迅速。但英国幅员较小,国内市场并不能给商人和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18世纪初,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总额的85%。很显然,那些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工业发展速度比主要依靠出口的工业慢得多。

——摘编自舒小昀《市场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上半期英国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4-04-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世纪以来,英国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式微,从教俗贵族和劳动者中分化出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贵族的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的模仿攀比引发社会过度消费的风潮。过度消费不仅带来奢靡之风盛行和等级界限模糊不清,还引起物价腾贵,造成贵族入不敷出,乡绅和中产阶级陷于贫困,导致国家税收和再生产资源日趋枯竭等严重社会经济问题,促使统治者立法进行干预。

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订了11部禁奢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14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制订的三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以及各等级尤其是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标准;禁止将英国羊毛出口到国外和禁止进口呢布,将穿戴皮草作为教俗贵族的特权。学者克里斯丁·伯克霍尔德检查了1327—1487年主要来自中产阶级的550份遗嘱,其中可能违反禁奢法令的遗嘱为453份,服饰遗赠219份,而实际违反禁奢法令的大多为零至个位数。禁奢法令的实施促使英国贵族和新兴阶层减少了铺张浪费或攀比消费,英国社会初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消费习惯。

——摘编自徐浩《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禁奢法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禁奢法令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天宝全盛之日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首先是由均田制的破坏开始的。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剧烈,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彻底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状况。由于均田制的破坏,逃户数量大增,户口数量的相对减少,使租庸调制不能继续执行,国家收入随之减少,但政府开支却越来越大,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激烈。地主千方百计地逃避兵役,而贫苦的农民也无力负担府兵的费用,府兵制不能再承担起巩固中央集权的职责了,至天宝八年(749年),府兵制被废除,府兵改为募兵,节度使又逐渐获得了独立征兵的权力。

——摘编自傅玫《试论唐代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民国时期军阀政治的泛滥,使“军人干政”成为普遍现象,军阀或军队首领凭借武力非法干预国家政治和政府决策,而政治领导人和政府机构以及政客则成为“军事利益集团的附庸、工具或摆设”。军阀在政治舞台的角逐中往往罔顾政治规则和政治道德,进行政治投机。对军阀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盟友和敌人不是根据政治志趣和阶级观念,而是根据利害关系。军阀一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的地盘。地盘是军阀兵源、财源和活动发展的主要空间舞台。为了获取行政权力和集团私利,军阀的地盘往往变成一个独立王国,带有极大的摆取性、保守性和排他性,绝不允许他人染指。军阀的部队一般是依靠宗族、同乡、姻亲、师生、同学等关系建立并维系的,其中宗族、同乡关系是主要因素。这就在军队中培育出一种封建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军阀为了增强自己的凝聚力,常向士兵灌输忠孝节义等思想观念,借以欺骗士兵为其卖命。

——摘编自袁文伟《论中国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藩镇割据与近代军阀割据的不同之处。
2024-03-29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邓州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是政治共同体,每个城邦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农村。有公民大会、议会和行政官员。这是所有希腊城邦的共性。雅典城邦作为自由人的共同体,它的强盛与公民的自由和幸福息息相关。大约公元前八至七世纪,雅典人对这种具普遍性的城邦局势作出了创造性反应,在克服贵族与平民的剧烈冲突、克服过渡时期社会变化导致的混乱、暴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冲突,而且要寻求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通过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和使所有公民轮流参加陪审团而扩大了参与,拓宽了政权基础;每个公民有向陪审团申诉的权利,既对个人身家性命等权益提供了保护屏障,同时也遏制了公共权力的专横。

——摘编自肖雪慧《古希腊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2年中,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他的东征,让希腊文明开始步入亚洲大陆,又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在西方重新焕发出光彩,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此,优美而富于表现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引领了亚洲人的审美,而来自东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等知识奠定了西方科技进步的根基,更有一条条如丝绸之路一般的道路横贯于亚欧之间。

——摘编自徐翠芬《谁倒在了亚历山大的铁蹄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政治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华工出国迎来高潮。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贩奴,美洲等迁入地的迁移“拉力”也大为增强。当时的中国,人口压迫已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窘迫,列强侵略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对于闽粤沿海人民来说,出国谋生成为唯一选择。于是,迁出地的“推力”也明显增强。

出国华工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华工”,另一种是“赊欠单工”。前者指应募到海外做工并与招募者订有契约的出国华工,但契约规定在实际中从未真正兑现过。后者指赊欠船票旅费的出国华工,虽有“自由出洋”名义,但出国后往往被当作奴隶看待。据统计,1845-1920年间,出国华工约千万人次,但出国者并非都能到达迁入地,仅海上死亡率一项,就已令人膛目。出国后,他们遍及世界诸大洲,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迁入地。

——摘编自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