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西汉已建国近百年,处于蓬勃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国内真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日俱增。与城外国家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民族自信心、白豪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司马迁选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传说,不仅给古今帝王排了一个纵的世系,而且给各民族排了一个横的血脉网络。中原各诸侯国便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如此,连一向被视为戎狄蛮夷的秦、楚、吴、越等国,司马迁也为他们排列出了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各少数民族立传,……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赞扬南越王赵佗能和辑岭南百越地区的各个民族,成为汉王朝的南方屏障。他对汉武帝发动的伐大宛、伐东越、伐南越、伐朝鲜、通西南夷等掠夺性的战争都深为不满,他也谴责了勾奴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侵扰。

——摘自吕伯涛《浅议司马迁的民族观》

材料二   从明代开始,中央王朝在西南地方民族地区陆续推行改土归流。由于土司制度的性质,无论是中央王朝执行权力还是土司履行义务,都是通过土司阶层来落实的,而改流的内涵即为改土司统治为流官治理。改流后,曾经的土司区武陵山区(湖北、湖南、重庆的交界地区)对外道路体系迅速扩张,以“川湖大道”“澧沅水道”“黔湖通道”等为主干的道路网络体系在短时期内形成,“自改土而后,拔荆斩棘,行李往来,逐为三省之要区,四冲之捷径”:迅速成为全国桐油、茶油、蜂蜜、漆、木蜡、朱砂、水银、各种药材等的重要产区;各地官学、义学、私整迅猛发展,“人知向学,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穷苦子弟争自灌磨,亦不以贫废读。”在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士知向学,弦诵不绝,生聚教训,尚取古法。兼之舟楫可通,商旅所集,风景犹类中州,近日人文振起,彬彬礼乐之乡”。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迁的民族观的内涵,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土归流前后国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变化,并归纳改土归流对民族地区的历史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
2024-01-17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广西)-2024年1月“九省联考”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以中世纪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而著称于世。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它们是廷巴克图城最珍贵的宝藏。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

——摘编自潘华琼《马里中世纪文化名城廷巴克图》

材料二   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如著有40多本法律史专著的桑海著名法学家艾哈迈德·巴巴,《西非编年史》作者穆罕默德·卡蒂和《非洲纪事》作者、著名史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萨迪等。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在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陶短房《廷巴克图:学术之都的忘却和忆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海国王穆罕默德得以重新发展廷巴克图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海王国发展廷巴克图文化的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2024-05-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场翻译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此外,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为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编自李晓非、孙晓天《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阿拉伯翻译运动”,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源自材料;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消灭了奴隶制和奴役制,而没有考虑到由于缺乏人力而给殖民地农业带来的可悲后果,以及这一措施在没有适当预防的情况下仓促下达的其他结果。我们高兴地去与危机作斗争,经过三十年的困难和麻烦,我们还没有摆脱危机。同时,被解放后懒惰的黑人,在安静的桑扎拉斯中平静地抽着兰巴烟或拿着鸽子,而黑人妇女在平静的热情下,弯着腰在地上种植木薯和玉米以维持被解放的懒惰。

——摘编自《葡萄牙对利比里亚殖民地势力崩溃及其成因的时评》(1897)

材料二   二战对帝国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创伤,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种创伤尤为严重。它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力,使得它们无法再维持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与此同时,殖民地国家在战争中获得了宝贵的独立经验,开始觉醒并寻求摆脱殖民统治的途径。这种经济上的觉醒和反抗,为殖民体系的崩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为殖民地国家提供了寻求独立和解放的平台。这些国际组织通过制定一系列国际法和公约,保护殖民地国家的权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同时,“冷战”的到来也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调整其殖民政策,以应对外部压力。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葡萄牙统治时期利比里亚存在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的国际形势。
2024-04-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发源于西亚、北非相邻的地区,在时间上埃及文明稍早。希伯来人(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从游牧转向定居的时间较晚,内需的不足是其发展商品交换、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内在动力。而迦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也孕育了希伯来人的经商意识。

——摘编自赵克仁《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质性及其原因》

材料二   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在政治上都发展出王权政治,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古埃及形成了“神—法老—官吏—平民”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在古埃及人眼中,神灵把管理和统治世界的权力全部交给了法老,而.其他人要得到权力只能由法老再次授予,即分享法老的管理权。在希伯来人的认知中,管理与治理世界的权力被神赋予了整个人类,神权与王权之间是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并非单方面的支配或遵从关系。早在希伯来文明兴起阶段,希伯来人就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如遇大事,一般由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首领共同商议来作出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

——摘编自赵克仁《希伯来与古埃及王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与古代希伯来文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埃及与古代希伯来文明发展差异的原因。
8 . 中国视角下的法国

材料一(法兰西)新王嗣位。是时北方亚美利加之民与英吉利国交战,王助亚美利加战胜。然其饷银渐减,故招爵、僧、民三品会集,以寻聚敛之法。国民弃王杀之,七年国政混乱。有臣曰拿破仑者,武功服众,嘉庆八年登王位,连九年战服四方,恃强黩武,旋败失位……欧罗巴用武之国,以法兰西为最。争先处强,不居人下;偶有凌侮,必思报复。

——摘编自魏源撰《海国图志》卷四十一

材料二自千七百八十九年,法兰西之人权宣言刊布中外。欧罗巴之人心,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其君主,仆其贵族。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言遂演而日深: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欲去此压制,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法兰西人圣西孟及傅里耶,其最著称者也。其后数十年,德意志之马克思,承法人之师说,发挥而光大之。

——摘编自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月)

魏源与陈独秀对法国关注点明显不同。结合所学,加以阐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基本上沿用明代以来的农具,如犁、耙、镘、香(锹)、铧、铁搭、田荡、长镜、钱铲、锝、耨、钼等,但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这些农具较之明代都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史称:种稻,“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这是二稻一麦轮作复种一年三熟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至300%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3-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其相似的历史表象下常常掩盖着极大不同的历史本质,发生在15世纪首尾两端的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达·伽马航行就是这一类的相似事件。

材料一   三大航海的指标对比

郑和航行达·伽马航行哥伦布航行
次数与时距7次历时282次历时64次历时13
船只数目一般每次260余只,大中巨型宝船60最少3只,最多17第一次4只,第二次20
船只吨位和人数估计1500吨、约27000100200吨、约90150050120吨、约150
打通交通线中国至东非海岸绕航非洲至印度欧洲至加勒比海岸
船队性质皇朝特遣舰队王室特许私人航海探险队
资金来源国库调拨股份和私人集资、王室赞助

——摘编自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材料二   发现通向印度的好望角航路这一事件的极其重要的成果,是把欧亚大陆东西海岸的航行连接起来,即使这是一条迂回的路线……由哥伦布一代的伟大航海家们开始的变革,赋予基督教世界以最广大的除飞翔以外的活动能力……主要政治效果是把欧洲与亚洲的关系颠倒过来……欧洲现在出现在世界上……它的势力包围着至今一直在威胁它本身生存的欧亚大陆强国。在水域中发现的空旷土地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欧洲,对于欧亚大陆来说,现在的美洲和澳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撒哈拉外侧的非洲,就是以前欧洲的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

——摘编自强世功《陆地与海洋—“空间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麦金德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